《雨夜述怀》
雨长柑普润,天凉红茶暖。
此情诚可待,斯人何处还?
昆明的八月,天还没完全黑透,人们在滴滴答答噼里啪啦的雨声中寻找回家的路,匆匆走过街市,闪耀的灯火璀璨了夜的内容。雨正沥沥淅淅下个不停,汪曾祺老先生《昆明的雨》让全国的读者知道了这充满诗情画意、四季如春的大昆明。
然而雨是会引起思绪的,捧着一怀暖暖的柑普茶,让人不由得引起一点淡淡的愁思,吟着自己写就的小诗,思绪万千,一时越过千山万水,回到那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回到那热血沸腾的年月,回到那让人魂牵梦萦景迈山茶园。
一、长途跋涉,初识景迈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到景迈山出差,暂住一个朋友家。朋友姓叶,是一个傣族汉子,世代种茶、制茶、卖茶。景迈山因申遗的原故,早就如雷贯耳。那天也是下着雨,车子过了惠民镇后就行驶在茶山,看着漫山遍野千年万亩的古茶园,遥想当年行路此地的马帮,是怎么也不会想到今天的人们会以这种方式在茶山上驰骋,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普洱茶销售到全国各地。想想他们的艰辛和不易,我们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品尝到这优质的普洱茶是多么幸福的事。
一面作浮想联翩,一面观看着车窗外的风景,雨打茶树风吹蕉林,烟雨朦胧中体验着热带雨林不一样的美,美丽的大自然才是世代生存的人们最大的福祉。不知不觉,车已过了笼蚌村,穿行在茶山花岗石崎岖的路上,一块块鸡蛋般大小的小青石却不圆润,而是棱角分明,颠簸车里的人叫苦不已。
那窜出天际印入眼帘的是我朋友的寨子吗?蹦出几十座吊脚楼--典型的傣族建筑。“班改村到了,欢迎你,这就是我家!”小叶早已笑容盈盈的等着我们了。景迈山保存较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古茶山之一,寨子居住的大多都是傣族,一个有灵性的民族。大家欢呼雀,跳下车子,拿上相机合影照像去了。
二、千年茶树,万亩茶园
景迈山种茶历史有近1000多年了,在景迈山的丛林深处,少数民族村庄依山而建,傍水而居,错落有致,古朴典雅,与这里的山水和千年万亩古茶林交相呼应。在这里,茶是大自然的精灵,人们把对天地万物和谐共处的追求和坚守,鲜明地体现在人与茶的关系上。2003年,中国科学院“景迈山千年万亩茶园保护与开发利用”项目启动,把这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古茶园,定为世界茶文化的根和源,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2007年,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显著的保护利用民间文化遗产成效,被命名为首批遗产旅游示范区,被称为“人类茶文化史上的奇迹”“世界茶文化历史自然博物馆”。
三、茶香蜜香,味蕾记忆
由于景迈山古茶园的古茶树多数生长在万木丛林中,与数百种野生药植物共存,古茶园中各种蜜蜂飞鸟及各种小动物繁多,茶花花粉通过风媒和虫媒进行异花传粉非常方便,使得生产出的茶叶具有珍贵的药物含量,所以导致景迈茶叶具有独特的香气-兰花之香。景迈茶的特点是以兰香著称,苦弱涩强,景迈茶属涩底茶,苦味有但不强,是涩味较为明显,景迈古树茶入口涩味化去很快,回甘也快。茶汤一入口就可以出甜味,而且持久性长。
“来来,喝一杯我们古树茶!”小叶说,坐在傣家二层小楼上,看着旁边爬满了厚厚苔藓也长上了不知名藤蔓植物,想着这里适合茶树生长的酸性红壤,树木的落叶积在地上,为茶树提供了丰厚的腐殖质营养,正是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造就了景迈茶独特的山野气韵,兰香蜜香显现,杯底留香持久,层次丰富,喉韵深远,体感强烈。
喝完茶,喝着傣家的水酒,我们在笑声、歌声、话声、跳舞声中微醉了,伴着雨声在古茶园的小叶家中安然的睡了。近年来,随着扶贫力度的加大,加之景迈茶特有的香气特征,让景迈茶山的茶叶销售很好。老百姓也因茶而富足,村村寨寨也因茶而过上了幸福生活。
思绪慢慢回到现实,站在窗口仔细聆听,让这声声细雨流入心里吧,让它在我心中稍事停留,一并悄悄带走我那深深思念之情,没有雨打茶林的惆怅,唯有昆明雨夜的思念。城市冰凉的地面缺少了泥土的芬芳,记忆中的人和事永远无法忘怀。远方的小叶一家还好吗?愿我的祝福给你带来美好!
行文中或有论证不足或有争议之处,烦请茶友们提出与指导。针对以上行文,编辑部保有行文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