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鱼病的必要过程:观察现象,提早防治

四季分明、物产丰富,渤海湾地区海鲜琳琅满目,怎么养殖鱼产量才更高?小马讲养殖今天就来与大家分说分说。
鱼病发生后是否能尽快的得到控制,对鱼病迅速作出正确的诊断是首要步骤。只有先确定了鱼是患有何种疾病,我们才可以对症下药,取得好的治疗效果。
现场调查,我们需要了解与出现的各种异常现象。鱼生病后,会表现出各种异常现象,如在水面下悬浮、离群独游和摄食量突然下降等。发生急性鱼病,并与一般体色、外观和体质都与正常鱼差别不大,仅病变部位稍有变化,已经出现死亡率会急剧上升。发生慢性鱼病,往往体质消瘦,而且活动不快、身体会变黑、脱离群体,死亡率上升的相对来说较为缓慢。要是受到寄生虫侵袭的时候,鱼类可能会躁动不安。就拿鱼鲺侵袭来说,与的体色变化不大,但鱼出现上蹿下跳,阵性狂游。
如果白鲢如果被鲢鱼碘泡虫侵袭的话,这时鱼会疯狂的在水里打转,而且尾巴也还会翘出水面。鱼若是出现乱跳乱撞的情况,还有可能是由于农药或是工业污水使得鱼中了毒,一般在较短时间内就会出现麻痹甚至死亡。有寄生虫引起的死亡,一般是缓慢的逐渐增加,除集约化养殖发现指环虫、三代虫的侵袭在短期内造成大批死亡外,其实池塘养鱼的话一般来说不会有太高的死亡率。但是如果是鱼类中毒的话,那么在短时间之内,就会出现大批鱼类死亡,而且部分品种,四大家鱼、野杂鱼和泥鳅都会毫不例外的死亡。因此,及时到现场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对于鱼病的及时诊断和处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调查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寄生虫侵袭所致的鱼病是逐步的死亡,而传染性鱼病的话是会出现明显的死亡高峰期的。
我们需要考虑水质和环境的影响,鱼病的流行与水温条件密不可分,不管是什么病原体都还有适合生长的最佳温度。在二十五度的水温条件下就会有很多的病毒和细菌滋生,但是如果水温降到二十度以下这些细菌和病毒的繁殖明显会有所减弱,甚至有可能停止繁殖。斜管虫宜在水温十二到十八度时大量繁殖。
小瓜虫生长和繁殖水温,一般在十五到二十五度,当水温低于十度或高于二十六度,则停止繁殖。观察水的颜色,这也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水质的情况。若水水呈现出褐色,说明腐殖质较多。若是水呈现天蓝色,说明钙质含量较多。当水质被污染时,水体的颜色会根据污染水的种类和性质不同也会有所差异,不仅是颜色,受污染的水透明度也会下降。水中的溶解氧、ph值、氯化物和硫化物等于鱼病流行的关系极为密切。有的鱼池数年不清塘,有的网箱常年摆设与一个地方,这样一来就会造成鱼粪和残饵的过量沉积,若是水底的容氧量减少的话,嫌气微生物发酵分解产生硫化氢,这样就会使得溶氧更加缺乏还可能使鱼类中毒,从而造成鱼类缺氧而死。
近年,冬季常常会发生网箱中的鱼类大批的死亡,就是由于气温低于水温,表层水温低于底层水温,这样一来就会影响水的对流,会导致水体缺氧。若是有机质增多那自然会影响水质,这样一来很可能造成水质变臭,促使鳃霉的大量繁殖,引起鳃霉病。而嗜酸性卵甲藻病的爆发都是由于酸性水引起的。而小三毛金藻的过量繁殖,则是因为水的硬度过高或是氯化物,这些都会使鱼中毒而死。
要想产量高,品种一定要好,更重要的是养殖方法,方法一定要科学,关注小马讲养殖,海鲜高产高质不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