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道义:从“红枣老人”到“红薯老人”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退休后任道义是位“闲不住”的老人。2018 年6月,西部枣业研究所所长任道义等人,在兰州市城关区青白石街道杨家湾 村,试种的“长寿菜”长势喜人,谁见谁夸好。原来,这种“长寿菜”不是 别的,正是甘薯叶。在过去的一年里,任道义四处张罗,信心满满,在别人 眼中不起眼的红薯叶子,在他眼里却是个“宝贝”。“已经有采购商在和我 们合作了,前景看好。”任道义对记者说。任道义退休前任甘肃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退休后,他自费 到全省各地农村调查研究,并赴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五大老枣区 及新疆新枣区参观学习,建成了陇枣第一园——兰州红枣品种示范园,指导 农民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广种枣树,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红枣老人”。取得 如此业绩,任道义并不满足,如今又看中了甘薯叶这一绿色产业,成了“红 薯老人”,面对记者的询问,任道义道出了个中缘由。
01
砂田变枣田
▲行家现场指导
砂田,是甘肃农民独创的抗旱农田,是一 种特殊的土地类型。即在土地表面覆盖一层十多 厘米厚的粗沙碎石,使土壤增温保墒,用以种植 瓜菜和粮食作物。兰州、白银干旱区的砂田面积 达百万余亩。
由于铺压砂田费工耗时,工程量大,种植 作物的最佳使用年限只有20来年,人们戏说 是“苦死老子,富死儿子,饿死孙子”的苦命 田。现存的砂田基本都是三十年以上的老砂地, 土砂混合,不宜种植,大部分被弃种荒芜,成 了“人造戈壁”,导致生态危机。
为了给生产力低下的老砂田寻找出路,早 在2001年,任道义就提出了在废弃的砂田种植枣 树的设想,他和枣研所的同事们于2003年与皋 兰县林业局合作,在水阜乡涝池村试点,结合退 耕还林试栽枣树。这成了他最大的心事,最重要 的工作。
那年春节刚过,他就到村里办砂田种枣培 训班。村民渴望尽快改变面貌和脱贫致富的强烈 愿望,深深打动了任道义。他满怀激情地给村民 讲立足当地资源,广开生产门路,讲党的惠农政 策和种枣致富技术,调动了村民发展旱砂枣业的 积极性。
种树时节,为确保苗木质量安全,他现场 组织起苗、包装和运输,到造林地精心指导农民栽种。第一年,全村就栽植了550亩枣树,栽 后十几天,看到90%以上的幼苗都发芽成活了, 他和村民们高兴极了,大家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 样,天天到地里查看枣苗。
任道义隔三差五从30公里外的兰州市往村 里跑,发现有虫子危害幼苗了,他自己就跑去买 药防治,有的村民没有修枝剪,他就买来修枝剪 送给村民。
功夫不负有心人,涝池村的砂田种枣试验 获得了成功,振奋人心。在国家和省市林业部门 的支持下,县上做出了发展十万亩旱砂枣林的规 划,作为生态治理和富民强县工程,抓实抓好, 做出成效。
村民王成虎也尝到了“甜头”,他家里的 23亩旱砂枣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村民们称赞旱 砂枣是生态树、脱贫树。皋兰县的5.6万亩砂地 枣林被树为全省林业十大优秀科技示范园区之 一。新华社资深记者林田现场采访后感言:“砂 田种枣好,废地变成宝;春采枣花蜜,秋收大红 枣;枣郷景物美,旅游兴起了;世代受苦人,走上小康道。”
2007年,在省扶贫办的支持下,任道义又 在白银区武川乡进行旱作种枣试验。他指导村民 在荒芜的砂地栽植枣树1500亩,成活率达96%, 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6年间全乡发展旱砂枣 林1.5万亩,成为一个新的生态富民产业。
▲良种良法效益好
发展旱砂枣业,从设想提出、实验研究、 典型示范到组织推广,任老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多次自费到全国各枣区考察学习,引进良种, 满足枣业发展需求。十多年间,经西部枣研所规 划设计和指导栽植的枣林达十多万亩。他自立课 题,自行投资,坚持8年完成的“旱砂地枣树栽 培研究与示范”课题,经专家鉴定,技术达国内 先进水平,获省科技进步奖。任道义获得省林业 科技先进工作者、兰州市好人明星和绿化奖章获得者等荣誉。
02
生态富民路
▲深入田间地头
枣树原产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是我国第 一大干果树种和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果树。近十多 年来,枣树以其特产我国、抗逆性强、早果丰 产、管理容易、营养丰富以及可兼顾生态和经 济双重效益等独特优势,发展迅速,栽培面积达 3000万亩,年产枣果50亿斤,产值300多亿元, 成为一个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和广阔出 口前景的民族产业,绿化环境与农牧民增收的生 态富民产业。
“枣树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适 宜在西北的风沙干旱地区生长。西北既是枣树的 适生区,又是枣树的优生区。西北气候干旱、严 寒,枣树病虫害少,大面积营造农田林网和枣 园,能够保证枣树成活和生态安全。”任道义告 诉记者。
位于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腹地的民 勤生态环境治理,牵动着任道义的心。他先后8 次到河西沙区和民勤考察,确认那里的风沙线, 不仅是枣树的适生区,而且,由于光照足、温差 大、积温高,有利于枣果糖分的积累,也是枣树 的优生区,可建成全省规模最大、品质最好的枣 业基地,收到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地头考察
红薯
任道义在他撰写的《沙区枣业大有可 为——关于建设河西沙区枣业经济带的调研报 告》《关于建设民勤绿洲枣树林网的思考》等文 中,建议结合防沙治沙和“三北”防护林工程, 建设60万亩生态红枣产业带,增强防沙治沙和 防护林建设的活力和后劲。为解决种枣建园中存 在的问题,他主动和武威市林业局联系,与位于 民勤县的石羊河林业总场合作,建立河西生态枣 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红枣品种观赏园,进行典型示 范,助力枣业发展。
任道义根据数年的调研和实践经验,提出 在河西、陇中和陇东地区,结合农田林网改造, 沿渠路建设小网格的枣树林网,实行枣粮间作, 从而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2014年末,任道义应邀多次赴内蒙鄂尔多斯 市乌审旗,调研毛乌素沙地发展生态枣业,指导 建立了毛乌素枣业研究所和蒙枣第一园——毛乌 素红枣大观园,提供良种和技术,为内蒙枣业发 展破题引路。任道义和他的同事们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先后编写出版了《绿色之梦》《甘肃枣 业》《沙地枣业》等专著,为发展生态枣业提供 经验和技术。
03
绿色甘薯叶
▲甘薯叶
去年6月,西部枣业研究所栽种在兰州市城 关区青白石街道杨家湾村的“长寿菜”,长势 旺,品质好,受到大家的关注,三个月后便出 现在人们的餐桌上,品尝了“长寿菜”的人都 交口称赞。
原来,这“长寿菜”不是别的,正是红薯 的叶子和嫩尖,统称甘薯叶。
据介绍,甘薯(红薯)营养丰富,老少皆 宜。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发现,甘薯叶含有丰富的 营养物质,维生素、钙、钾、镁、硒等的含量都 位列前茅,而且其抗逆性强,比其它叶菜类较 抗暴风雨,病虫害少,基本不需要农药,百天左 右就可采收,是夏秋叶菜的佼佼者。亚洲蔬菜中 心将甘薯叶列为高营养蔬菜,在欧美和东南 亚掀起了“薯叶热”,在香港、台湾,甘薯 叶 更是被誉为“长寿蔬菜”“抗癌蔬菜” 和“蔬菜皇后”。
任道义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甘薯叶是 一种优质、无污染、营养丰富的绿色蔬菜,食用方便,口感上好。甘薯叶生长采收期长,不施 加任何农药,这是其它叶菜难以比拟的。目前, 在甘肃还没有种植叶用甘薯的蔬菜基地,价值可 观,前景广阔。”
据悉,西部枣业研究所已连续9年开展枣、 薯间作试验,先后引育叶用、烤制和淀粉型甘薯 良种9个,在兰州的西固、皋兰、城关、榆中等 县区试种,长势良好,薯块丰收。薯叶在兰州的 几个蔬菜市场很受欢迎,货到即空,亩产值达到 五六千元,加上薯块的收入,产值上万元。
林下种植甘薯,尤其在幼林地间作,能大 大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林地早期收益,可谓短 平快,效益好。在丰富市民“菜篮子”的同时, 还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具有良好的经济、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枣研所将继续引育适生良 种,创新栽培技术,实施“基地+农户+营销”的 模式,推进陇中地区甘薯种植规模化、产业化, 任道义告诉记者。
目前,不少商家也看好这一产业。甘肃亿 家康农产品有限公司与西部枣业研究所签订了合 作协议,在西固区青石台大坪建立甘薯产业科技 示范和种苗繁育基地,今春育苗获得成功,指导 更多的农户种植甘薯,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