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兰州拉面看“丝绸精神”—兰州本土本坊


从兰州拉面看“丝绸精神”—兰州本土本坊
兰州牛肉拉面是历史悠久的风味小吃,就像绵延万里的古丝绸之路一样,传说兰州牛肉拉面起源于唐代,但已因历史久远无法考证。兰州牛肉面始于清朝嘉庆年间(1799年),东乡族马六七向怀庆府清化的陈维精拜师学成后带入兰州的,又经后人陈和声、马保子等人以“一清(汤)二白(箩卜)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子) 五黄(面条黄亮)” 的标准统一了兰州牛肉面。后在其二百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兰州以一碗面而享誉天下,以肉烂汤鲜、面质精细而蜚声中外,打入了全国各地,赢得了国内乃至全世界食客的好评和荣誉,1999年兰州牛肉拉面被确定为中式三大快餐试点推广品种之一,成为餐饮业的一束奇葩。这中间凝聚了陈马及后来无数专营兰州清汤牛肉面厨师的智慧与心血。兰州清汤牛肉面因为味美可口,经济实惠,不仅在兰州比比皆是,而且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许多国都有了兰州牛肉面馆。
从兰州拉面看“丝绸精神”
丝绸精神
如果说2000年前张骞带领的沙漠丝绸精神是积极、发展、融合、坚韧的正能量,那么现如今“一带一路”就是两条丝带相互交扣,寓意着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契合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
黄河边的古城兰州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萦绕在兰州大街小巷的,永远是阵阵牛肉面的清香。兰州人,就是从这碗牛肉面开始。
牛肉面中看丝绸精神
外地人熟悉的兰州牛肉拉面在兰州本地被称作牛肉面。走过百年,兰州牛肉面不仅以“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的特色而蜚声中外,还传承着包容、开放与协作的“丝绸精神”。
首先我们来看牛肉面的形成过程,充分体现着地域、民族的融合之道。汉族农民耕种小麦制成劲道的面条,藏族牧民生产的牦牛肉切成柔韧的肉片,加之从驼背上转运来的盐、以及各地的香料,兰州本地的蓬灰,清真信仰,回族的智慧造就了牛肉面。
“笑迎八方客,喜接四海宾”。从服务价格到满足顾客不同需求,兰州牛肉面走的是大众化、满足个性需求的经济实用型路线。
不管店面大小,兰州牛肉面价格基本都是一样的,是大众都能消费得起的美食。点面,面条薄厚宽窄粗细,都可以如你所愿。辣子、蒜苗、香菜,按照顾客口味,想要多少,调料师就放多少。
牛肉面的制作过程更是融合“丝绸精神”中的协作。从点餐到出餐,一碗牛肉面快的只要两分钟。晶黄的面团在拉面师傅手中,转眼间就成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顾客常常感觉还没坐稳,面就上桌了,都得得益于拉面师傅、舀汤师傅、捞面师傅、揉面师傅之间的默契与合作。分工协作,忙而不乱,有井有条,透过一碗牛肉面,丝绸之路上的协作精神体现得栩栩如生。
与很多餐饮不同的是,我们的后厨是开放的,从熬汤、和面、拉面,煮面、捞面、盛汤到调料,等面的客人透过开放厨房,整个流程能看得一清二楚,在吃面前就已开始享受一场视觉盛宴了。
兰州人把牛肉面又叫做“牛大”,牛肉面碗大,碗口能装进一个孩子的脸。吃牛肉面,也多半不太讲究斯文,里面坐不下,外面也能蹲着吃,一碗热气腾腾、清香四溢的牛肉面端上来,唏溜溜,几分钟就下肚,直吃得额头冒汗,还要把面汤喝个精光。一碗面下肚子,肺清了气顺了,满身的毛眼儿开了,身心舒畅了,只字“爽”了得。常年在外地的一说起“牛肉面”嘴里的唾沫翻动着,心理闹腾着,眼睛潮湿着,咱不得不承认传承百年的牛肉面魅力依旧。
兰州本土本坊牛肉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立足兰州本土,面向全国,进军海外的民族清真小吃。让普通大众可以吃上正宗原味的中国西北美食。
  马学明是兰州牛肉面的第三代传人,直接师承第二代传人马杰三,完整继承了传统清汤牛肉面的制作技艺。
马学明和儿子非常注重文化遗产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在2004年先后注册商标“本土.本土牛.本坊.本坊牛”清汤牛肉面。在此基础上.马学明传承师傅的技艺.在自己公司不受外约.对牛肉面原材料.各种调料的选制.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以保障正宗牛肉面技艺的传承.如调料的选制.成熟期以及他的后期炮制及形状大小.做了严格的要求,并制定出一套系统的方案.对肉的选制方面,如肉的老嫩.火候及形状大小也做出了规定,以保证汤的品质,对汤的调制做出了一系列的调制方案,以保证正宗清汤牛肉面的技艺传承.保持原风味不变.
  2015年马学明被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选为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项目名称<兰州清汤牛肉面制作技艺>加盟电话:13893103893    13993113832
   访问兰州本土本坊牛肉面网站(btbf.shop.88360.com)了解跟多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