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网站现四大危机


导读:从来只有人唱衰电视,似乎无人敢对视频网站说个不字,只因为那是“新媒体”,那是“未来”。更有业内人士指出“视频网站两年之后将全部盈利”。
是时候了。
从来只有人唱衰电视,似乎无人敢对视频网站说个不字,只因为那是“新媒体”,那是“未来”。更有业内人士指出“视频网站两年之后将全部盈利”。
然而,越来越严峻的形势恐怕不容大家那么乐观。比之唱高调,视频网站更需要的是泼冷水,唯此,方能活得更好。
如今看来:视频网站目前面临六大危机,如不解决,不只“两年盈利”是黄粱一梦,生存甚至都可能成问题。
危机一:政策扼喉
最近,即便是那些相当喜欢唱衰电视的“网络圣徒”们也看出危机来了。
对互联网新闻信息严控之后,6月1日,总局再印发通知,加强对网络视听节目的管理,提出“电视不能播的,网上也不能播,未删减版不能存在”。
这一政策,直接使视频网站丧失了往日赖以野蛮生长的宽松生长环境,这种对电视媒体来讲可谓极不公平的政策红利成为过去,将使视频网站遭遇巨大危机:综艺、网剧、网大不再占有尺度优势,而新闻类内容又完全不可涉及。
可以想见,以后那些宣扬“怪力乱神”和色情擦边乃至“蹭ip”的作品,将很难再出现。而一些尺度偏大的网综,和因政策原因“由台转网”的节目也可能受到影响。
危机二:烧钱怪圈
经过持续多年拉锯,随着乐视因资金链紧张逐渐掉队出局,如今的视频网站竞争格局越来越成为bat三家的烧钱大战。
然而,这场战役从一开始就没有赢家,所谓的“新的这波人烧钱干传统的这帮人”纯属扯淡。烧钱本质上并非一种理性的投资行为,又如何只打电视台不伤及自身?
当前的烧钱大战已经到了“最后一英里”,大家也更加疯狂。爱奇艺曾宣称要在今年砸100亿做内容,腾讯视频也宣布2017自制投入将翻8倍。然而这个过程也许并没有那么美好。
前一阵,爱奇艺完成了15.3亿美元的可转债认购,然而已有媒体分析指出,所谓可转债认购,本意或许是“几家投资方对爱奇艺盈利的信心不足”,“如果此次可转债最终未能转化为爱奇艺的股权,则意味着,爱奇艺背上了百亿的债务。”
而据财报显示,爱奇艺2013年、2014年、2015年的亏损分别为7.43亿元、11.1亿元、23.8亿元,虽然2016年营收同比增长了113.1%。但亏损仍旧持续。
搜狐也于近日公布了2017年第一季度财报,视频业务亏损7000万美元。虽然优酷土豆自合并给阿里巴巴后就没有披露财务数据,腾讯视频也没有披露财务数据,但按市场状况估计情况也不会很乐观。
不烧钱就淘汰——烧钱就很难盈利——不能盈利就很难继续忽悠投资——没有投资就没法烧钱……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或者说,将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一个走不出的怪圈。
危机三:数据造假
《美人私房菜》通过一波巧妙公关,成功将粗糙的制作,甩锅给了“万恶的收视率”。然而似乎很少有人去关注那越来越假得令人发指甚至堪称“侮辱智商”的网络播放量数据。
来看一组数据:
《幻城》“首播十小时,点击量破6.5亿”,相当于3.25亿人不睡觉看剧。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33天、58集,全网播放量309亿。2月22日一 天之间点击量猛增14亿,意味着四海八荒的7.6亿网民,人均刷2次才够数。
而《孤芳不自赏》和《思美人》也先后深陷“流量水军讨薪”戏码。
虽然有uv、vv统计指标的区别,但数据虚高是普遍现象。
毋庸置疑,类似事件多次发生,必然让视频网站本就孱弱的公信力,愈发式微。就连爱奇艺ceo龚宇都强调,“互联网视听行业数据造假毒瘤开始扩散,这是非常危险的东西,一个行业如果数据大量存在虚假成分,这个行业迟早完蛋。”
《人民日报》也关注称,“视频行业刷流量的行为严重污染了我国影视内容行业的发展生态”。
危机四:自制匮乏
前三个危机显而易见,后三个危机则可称为隐忧。
都知道这是“内容为王”的时代,各大视频网站也都在发力自制。然而,“自制”与“自制”尚有不同。比如有些自制,纯属联合投资,插了一杠子,实际并没有参与ip购买与运维,这就存在很大的可被替代性。
从bat三大来看:
爱奇艺在综艺方面大肆挖人,建立了很多工作室,初步具有自主节目能力。《太阳的后裔》等多部剧集的参与出品也受到认可。
腾讯视频、优酷土豆则多为参与策划或投资,没有自己养队伍做节目的习惯。
大家过往嘲笑电视台因“制播分离”沦为“播放平台”,殊不知,这样的老路,在视频网站领域也正在上演。
到底怎么自制?这是个尴尬的问题。完全养团队自己做,有可能赔得底儿掉,市场化运作购买节目和剧,则没啥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