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建筑信息化与建筑工程间产生的火花


     互联网信息爆发的时代,各行各业都赶着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建筑信息化,有想像都是因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但过程,其实并不容易,建筑与互联网发生的效应,更打击着各个传统环节,推动建筑行业信息化走向,因此也凸显各环节“痛点”。
      时下,bim、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等先进技术的发展已经在推动建筑行业变革前行,未来必将发挥颠覆性力量,但整个行业信息化发展由“部门级”系统应用,过渡到“企业级”系统应用,达到数据贯通,横向集成的一体化应用目标,依然还有不少“痛点”,可能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广东力宏与您一起来看看建筑信息化与建筑工程间产生的火花:
一、建筑工程行业特性的认识和研究严重不足
     管理与信息技术属于两个不同领域,在管理上建立了十分合理的制度、流程、标准,并不意味着能在信息系统中合理实现。建筑业具有产品形式个性化和多样性、生产地点不固定、机械化程度低、人员多变、管理模式多样、管理灵活度高、标准化基础薄弱等特点,整个行业的标准化本身也是一项复杂长期动态的系统过程,甚至难以固化。因此,从信息化视角,去审视研究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特性和商业逻辑,似乎是决定行业信息化方向和路径选择的重大问题。这一点,显然整个行业研究积累不够,不然无法解释这些年举行业“洪荒之力”推动信息化,收效依然不理想。
二、信息化的思维方式,与施工建设的思维方式存在较大差异
      做为东莞建筑施工劳务公司的一名建筑人,施工建设日常所接触的更多是实物,图纸、标准和规范在先,是按图建造,有标准答案,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更多是如何做好确定性的事;而信息化则不同,更多是信息、流程、管理、制度等无形的东西,背后联系着是人的行为和习惯,没有一个很标准的答案,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更多是选择、拆解和整合不确定性的事。两者似乎天然上存在较大差异性。
三、关于信息化建设实施模式
     主要有完全由专业公司开发、企业自主开发、合作开发三种方式。
     从目前实践来看,合作开发模式,实现企业与专业公司的优势互补,更能为业界所接受,成功概率更高。纵观业界信息化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上是采取合作开发模式,且更为关键的是,施工企业几乎都是在合作开发中,牢牢把握系统背后管理逻辑的设计,专业公司主要通过理解管理逻辑后,在技术实现上发挥自身优势。因此,施工企业应该在自身管理需求的提出,管理逻辑的梳理上下功夫,力求能转化成技术能听懂的“语言”,绝不能“拱手让人”,充当“甩手掌柜”。专业厂商除了在技术积累上下功夫外,应通过信息化项目,加深对行业管理逻辑的理解,能更好“听懂”企业的管理需求。这样,两方把优势相结合,才能相得益彰,达到效益相当大化,这才是企业相当想看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