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排放体系已经初具雏形 新能源行业或许能够率先收益。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作为节能减排行动的一个重要步骤,已经在去年底正式启动,根据统计,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将会覆盖20-30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继而取代了欧盟在全球的碳交易市场地位。
碳排放市场交易从煤电行业这一排碳大户率先下手,无疑抓住了中国碳减排的牛鼻子。据初步分析,将有1700家左右的火电企业纳入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这些企业涉及排放二氧化碳超过30亿吨,占全国碳排放量的1/3。其中,低碳技术、节能、碳减排等领域的领先企业迎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光伏企业等新能源行业的企业自然包含在内。
碳排放权交易,从它的作用说起,它是用市场机制促使排放主体主动减排的重要手段。而发电领域被纳入碳交易市场,会为可再生能源平价上网以及逐步替代传统能源,创造一个非常大的市场环境,而不只限于政策环境。其中,碳市场排放的总量和配额至关重要。总量直接决定了碳排放配额的稀缺程度,配额分配则决定了交易主体的市场行为。
在此次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之前,中国的碳市场工作早在2011年就已经起步。据推测,当进入深化完善期(预计2020年左右)时,试点电力及自备电厂企业才不需要在试点履约,并开始在全国碳市场履约。如果在条件成熟时,再分批次将重化工、建材等其余七大类碳排放大户,也纳入至碳排放交易体系,碳减排的整体效果就更加明显。
但即使仅仅是发电行业,“这个规模如果启动交易,将远远超过世界上正在运行的任何一个碳市场。”接下来其他的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也将按照成熟一个行业,纳入一个行业的原则纳入,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具体操作过程,简单来说是给每个能耗企业的碳排放量规定一个定额,如果某个企业的碳排放量超过这个定额,就需要从那些碳排放量没有达到定额的企业手中购买额度。简单地说,多排放,多花钱;少排放,能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