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市场的建设是一个绿色转型的机遇。在去年年底的碳交易市场启动后,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要求,通过市场手段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中国落实《巴黎协定》承诺的重要措施之一。
碳交易市场配额分配将逐步收紧,并由免费分配过渡到有偿分配(例如配额拍卖),扩大有偿分配的比例,目前已纳入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截至2017年11月累计配额成交量接近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超过44亿元。
建设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要做的准备工作很庞杂,明确行业范围后,紧要的是搭好制度框架。此前,发改委印发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全国碳市场建设启动后,将首先推动三大制度建设,即碳排放监测、报告、核查制度,重点排放单位配额管理制度和市场交易相关制度。
选择电力一个行业启动全国碳市场,是把电力行业作为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的一个突破口,多个重点排放行业未来将逐步纳入进来。据初步分析,将有1700家左右的火电企业纳入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这些企业涉及排放二氧化碳超过30亿吨,占全国碳排放量的1/3。据推测,当进入深化完善期(预计2020年左右)时,试点电力及自备电厂企业才不需要在试点履约,并开始在全国碳市场履约。
这个体系未来将会覆盖钢铁、电力、化工、建材、造纸和有色金属等重点工业行业。激励企业一方面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通过科技创新降低排放强度,另一方面加大清洁能源开发力度。
不仅是对企业而言,对行业整体来说,碳交易市场建设也是一个绿色转型的大好机遇。全国统一碳市场将会覆盖20亿至30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这将为我国的碳市场发展带来难得的机会。同时,也会使得企业对于产品结构进行调整来减少成本,这样下来,直接的减少碳排放量,将会受益到每个人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