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生于军阀混战的贫穷旧中国;求学于日寇侵略,民族灾难深重的岁月;怀着科学救国的抱负,学成于万里海外;又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历尽曲折毅然返回祖国;无私忘我的投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
她的一生和复旦大学所经过的百年历程一样,见证了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任人欺凌之旧中国,到当今飞速发展,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新中国的近百年历史。
她,就是中国半导体之母,也是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科和表面物理学科开创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大学女校长——谢希德。
1.从小爱读书
谢希德,1921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幼年时期的谢希德并没有许多玩具,父亲的书房是她爱逗留的地方,书柜里的书是那样地吸引她,不管看得懂看不懂,她都爱翻开来看一看、读一读。越看,她知识越长进;越看,她求知的兴趣就越浓。
由于父亲每晚在书房工作到很晚,他的勤奋激励着谢希德的读书学习。有一次她父亲出差在外打来了一份电报,当时电报局没有翻译电报字码的业务,得由收报人自己去译,所以很多家庭都备有一本电报明码检字的小册子,以备不时之需。正当老祖母为找不到明码本而焦急时,小小的谢希德却轻而易举地从一大堆书中找了出来,喜得祖母夸奖不已。
在她看来,读书从来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这样,从小形成的习惯也一直持续终身。
2.担任复旦大学校长
1983年,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以她的身份,每天上下班都有专车。可是人们时常在校车上看到她的身影。她说:“在车上既可以提前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借这个机会与同志们交谈,倾听各种议论,从校内的事到天下事都可以成为车内的话题,其中有牢骚,也不乏独到的见解:特别有意思的车内总有一两位不愿隐瞒自己观点、也不善于窃窃私语的同志不时发表一通高见,而且获得一些同事的共呜。”
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她更将这一份对 的忠诚热爱传递给学生。
例:
20多年前,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复旦物理楼前的大草坪上,学生沈丁立与谢希德话别。“我马上要出国了,谢老师,您对我有什么要求?”沈丁立问。谢希德想了想,郑重地说:“有些人言而无信,出国后就不回来了。我希望你能信守诺言。”
两年后,沈丁立如期学成回国,谢希德高兴地迎接他,还邀请他到家里吃饭。“虽然是粗茶淡饭,但我终生难忘。因为我感到谢老师看重我,看重一个信守诺言的学生!”
3.筹建美国研究中心
1985年,谢希德校长意识到中国和美国之间,存在着许多研究和交流的缺点,便有成立美国研究中心的想法。同年2月1日,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经批准成立,谢老兼任中心主任,这在全国高校中应属首创。
在建造中心大楼的过程中,为解决资金问题,谢希德四处奔波,寻求支持,在项目投资上出了不少力。后来,复旦终于从各方筹集到400万美元,美国研究中心大楼得以于1990年4月3日破土动工。1995年,美国研究中心大楼历时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正式发挥它作为教育和研究基地的功能。
如今10多年过去,美国研究中心取得了比较辉煌的成绩,已经成为一个相当有影响和水准的国际研究机构,并将一如既往地发挥着它的作用……这一切都源于谢希德相当初的那个想法以及为之付出的努力。
4.白手起家干科研
谢希德常说,“科学研究真正需要的是发展思维、发展远见和始终如一的发展勇气。”
在科研方面,她也是白手起家,于1958年创办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并任副所长(1958~1966)。
在她精心指导和组织下,坚持应用技术和基础研究并重,为上海半导体工业发展和基础研究创建了必要的条件,培养了一支队伍。当时实验技术人员非常缺乏,为此她建立了上海技术物理中专,培养实验员,后来这批人都补齐了大学课程,成为得力的科技人才。当年提前毕业参加建所的大学生中有很有成就的沈学础。
5.中国半导体之母
62岁时,谢希德成了新 位女大学校长。
在谢希德担任校长的5年里,复旦的气氛活跃和严谨治学一样地出名。每到周五,许多学术讲座和兴趣小组便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展开活动。相当引人注目的是一个亮着五颜六色灯光的学生活动中心,它们是在谢希德的完全支持下创办的。因此,在它的招牌下面,是一个不起眼的、被复旦人念了千百遍的名字——谢希德。
谢希德的学生沈丁立老师曾说,他认为“谢希德是不可超越的”这句话既对也不对。若论学术上的成就,现在的研究者们在物理学上的造诣一定远超谢老当年。但若是要论她的爱国精神与人文境界,谢老永远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