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福建石蛙养殖有哪几个难点


一、福建石蛙养殖在以下几个难点
1、配套饲料难。
石蛙是典型两栖动物,按照生长阶段分为蝌蚪期、幼蛙期和成蛙期。蝌蚪阶段生活在水中,其食性较杂,期间摄食不同的营养会影响到蝌蚪的生长以及能否变态成功。在自然环境下,蝌蝌将找到适合自己营养需求的食物。然而,在培养的情况下,饲料基本上来自人工制备。在没有充分了解觅食的情况下,喂养任何种类的食物都会导致不同的耕作效果。因此,在管理上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另外,不同的食物能量积累对蝌蚪接下来的变态也会产生重大影响。投喂植物性食物过多,蝌蚪变态时间长,变态后体质较差;投喂动物性食物过多则存在营养过剩,导致变态困难,甚至不变态。石蛙蝌蚪营养需求仍然是个难题。
另外,对于福建石蛙养殖模式也大多模仿野生环境来开展。无论从环境创造或食物匹配是一种不同的模仿。你对石蛙的了解越多,成功率就越高,但失败了。大多数人。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点是对石蛙营养的了解是不够的,甚至是误解造成的。大量营养性疾病。早期研究调查表明,石蛙在野生环境中以昆虫、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还有草和树叶为食。鉴于食物的易得性,养殖者大多采用黄粉虫作为石蛙主要食物来源。黄粉虫不仅营养丰富,而且产量巨大,且主产区集中在山东境内。于是有人专门从事鲜虫的运输,将山东鲜虫千里迢迢运送到南方山区石蛙养殖者手中。养殖石蛙以黄粉蠕虫的营养来源导致两个结果:繁殖石蛙的成本很高,一年内养了一磅石蛙。成本超过40元,养殖户负担重。其次,黄粉虫为高蛋白食物,石蛙长期吃食会蛋白营养过发生中毒;同时,由于黄粉虫的营养不完全,它带来了各种营养缺乏的石蛙病。所以,对于如何配套石蛙营养,还有很多基础性研究工作要做。
2、福建石蛙养殖环境要求苛刻。
石蛙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常栖息于海拔150~1000米的密林峡谷中间,昼伏夜出,喜在水上觅食,畏烈日。每年11月底至翌年3月中旬为冬眠期。根据石蛙的自然分布可以看出,石蛙繁殖环境需要一年四季建立一个高海拔和水流的地方。需要极大的投资。另外,石蛙对温度和光照有严格的需求,不同发育阶段需求也不同。蝌蚪期水温高于26℃就会影响成活率和变态率;而水温低于18℃则变态缓慢,变态率低。成蛙对环境要求也较高。石蛙昼伏夜出,傍晚时爬出洞穴,晚上异常活跃,但其活动范围不大,多在洞穴周围20米范围活动,白天则潜伏于石穴或草丛中。另外,还具有畏光怕声、惧寒怕热等特点。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如何选址、如何营造石蛙适宜生存的环境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只有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才有成功的可能性。当前家庭式养殖大多实施设备简陋,难以满足石蛙基本养殖的需要,因此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科研力量投入不足,基础研究匮乏。
目前已有不少关于福建石蛙养殖与研究的报道,从20世纪80年代初,福建、江西等地开始有人尝试驯养石蛙的报道,到安徽,江苏,湖北,浙江,云南,贵州,广东等省人工饲养的石蛙。行相关的养殖尝试。然而由于大多以捕捞野生群体自繁自养,缺乏科学选种、繁育亲本群体过小、近亲繁殖等,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种质退化,导致生长缓慢、病害频发,严重制约着石蛙的大面积推广养殖。另外,石蛙的地理群体间遗传分化明显,各自然分布区栖息环境和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地理人口的遗传背景严重缺乏。这些都受到严重影响。石蛙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在研究方面,杨伟国和陈国英等1990年对石蛙的在田间调查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性,为石蛙研究打开了一扇门;其次是丁松林的研究人员2008年开始对石蛙繁育特性和人工养殖进行了研究。后面接着有学者相继在石蛙疾病和养殖方面开展研究。然而,纵观石蛙养殖和研究历史,会发现研究大多比较零散且不成体系,没有专门的学者或机构持续专门从事石蛙这项事业。科研的缺位以及行业发展的不成熟,导致石蛙产业依然处在起步阶段。
4、市场推广难。
虽然石蛙已被写入古代药典作为宝贵的山宝和自古以来的滋补品,但现代人很少有人知道。道也极其有限,尤其是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更加难以接触到石蛙。如何将这山珍美味送到城市,并且让城市居住人们了解它,爱上它,还需要更多更大的投入。
建瓯福瑞养殖有限公司(www.jofryz.com)专业提供福建石蛙养殖场,福建石蛙养殖,石蛙养殖基地,石蛙销售等各种规格的石蛙及养殖技术,我们愿与诸位共同创业,向大家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咨询线:1395064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