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几位家长留言:自家的孩子特别害怕老师突然提问,他们因为这个问题头疼的要死。
说起上课提问,这是让小学家长头痛的一大难题——
每逢上课提问,很多孩子会全身肌肉紧绷,大脑一片空白,明明会的问题,有时候也因为紧张也答不上来……
1、孩子本身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开朗且乐于表现自己,很多孩子性格内秀,不善于表达自己。因为这部分孩子在课堂上就比较抗拒老师的提问。
2、害怕回答错误遭受老师的惩罚或者同学的嘲笑。
追根究底,这是面子问题。有时候熊孩子回答的问题会比较出乎意料,往往引发哄堂大笑,这时候孩子往往面子上挂不住,可能导致孩子害怕被提问。
3、学习难度增加,真心不会。
真的不会,真的不会,真的不会。不是每个人都能完全消化老师所讲的知识,而且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老师提问的问题可能真的是孩子不会的。
1、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内向的孩子往往内秀,心中很有主见,只是不擅长表达自己。父母可以多多鼓励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也要多鼓励孩子在公开场合展示自己。某种程度上,可以以身作则。
曾经有一位外国爸爸,为了让自己内向的孩子更加勇敢,并不擅长演讲的他走上了演讲台,经常在公开场合进行各种各样的演讲,慢慢地,孩子也受到了影响,越来越开朗。
2、模拟训练。
可以在家里模拟训练,平时在家和他温习功课时,也学学老师提问题,不要太呆板,让他觉得回答问题也是一种乐趣,多开导,多鼓励,培养他接受失败的承受力。
3、和老师沟通,请老师鼓励孩子。
要和老师沟通一下,请老师对他的发言多给鼓励,帮助他克服障碍,这在今后的学习中受用无穷。请老师先提一些较简单的问题,答对了,给予鼓励,错了,也不要直接否定。总之要给予积极的引导,培养回答问题的兴趣。
4、正确看待同学的“嘲笑”。
这时候一定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同学的“嘲笑”。很多同学的笑是善意的,并没有嘲讽的涵义,而且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幽默基因,能够引全班人发笑,也是一项不一般的能力。
5、好好学习。
以不变应万变,以一法破万法。任老师怎么提问,只要把基础打好,总有一天能够战胜老师们的提问,“哥全会,怕啥。”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如何培养孩子勇于探索、不畏困难的精神呢?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做。
1. 鼓励孩子去尝试
这一点看似容易,其实做起来不简单。在儿童游乐场里,经常看到有些家长小心翼翼地跟着孩子,一旦孩子想去挑战一下有难度的器材或者动作,家长的脸上就会写满担心,要么阻拦孩子,要么勉强答应但嘴里不停地嘱咐,最后孩子玩得意兴阑珊。当然,孩子的安全是第一位的,但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能不能鼓励孩子多去尝试一些新鲜事物?能不能放手让孩子去做一些有挑战性的事情?这可能是让一些家长纠结的地方。
比如,四五岁的孩子很喜欢帮父母做一些事情,看到妈妈在做饭、扫地,孩子也要拿面团来揉,拿笤帚来扫,这时妈妈可能会觉得孩子做不好,还碍手碍脚的,就会拒绝孩子参与的要求,对孩子说:“你还是玩你的玩具去吧!”或者“去写作业吧,这些事长大了你自然就会了。”但实际上孩子的每次参与,每次新的尝试,对他来说都是一次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同时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感,能力也会逐渐提高,这样孩子就会越来越自信。
在上面的例子中,当孩子几次没有做好时,爸爸或许可以这样鼓励孩子:“再想想有没有其他办法?再试几次说不定就找到好办法了!”这样受到鼓励的孩子就更有可能在困难面前不退缩。
2. 接纳孩子的感受
正如月有阴晴圆缺,人的情绪总是有起起伏伏,孩子的情绪气象系统就更不稳定。当孩子哭闹的时候,我们大人有时会心烦、恼火,殊不知,孩子的哭泣和“胡闹”实际上是在向我们发出信号,告诉我们他的某种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他需要得到关注来达到自己的某个目标。
同时,哭泣也为孩子的负面情绪提供了一种宣泄渠道,如果打断或阻止孩子哭泣,就阻碍了孩子通过自然过程恢复正常情绪的可能。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倾听孩子,不忽视或者否定他的感受,而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感同身受地理解孩子的情绪,努力了解情绪背后的原因,孩子就能感受到尊重和理解,从而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
3. 给予孩子恰当的支持和指导
家长可能会觉得,指导孩子还不容易?毕竟我们成人潜意识里有一种优越感,觉得自己比孩子强大,所以当看到孩子做不好时,就很想把自己所知道的都传授给孩子,直接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觉得这样就是在指导孩子了。比如孩子在玩一个乐高拼插玩具,家长可能会按照说明书一步一步地来做,当孩子想用不同的步骤操作时,家长会告诉孩子这样做行不通,实际上家长的这种行为不仅剥夺了孩子尝试的机会,甚至可能让孩子失去继续玩下去的兴趣。还有些家长,当孩子犯了错误后,喜欢对孩子讲一通大道理来教导孩子,但似乎孩子并不买账。
其实,指导并不是“指教”,也不是“教导”,而是在孩子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为孩子提供恰当的支持和辅导。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育领域影响深远,“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孩子在成人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和孩子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父母需要观察和发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并给予孩子有效的支持和指导,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发展。
启发孩子去思考,而不是代替孩子去完成,这样才会有效地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当孩子的主动性增强了,又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同时接受了有效的指导后,就会更有信心去完成有挑战性的任务。
当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得到了接纳,他就能恢复理性思考能力,愿意去做更多尝试;当孩子得到鼓励去尝试更多未知事物,他就能积累更多成功经验,体验到更多成就感;当孩子的努力得到了肯定,他就会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期望做更多富有建设性的工作;当孩子得到恰当的支持和指导,他就更容易获得成功,成为一个自信的孩子。
4. 肯定孩子的努力
我们都知道爱迪生的那句名言:“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想达到目标,就要付出相应的努力。当孩子尝试向一个目标前进时,我们要看到并认可他的努力,即使他犯了错误,走了弯路,我们也要向孩子表达对他努力尝试和辛苦付出的肯定和欣赏。当孩子的努力得到了肯定,他就会有更大的动力去继续努力实现目标,有更大的信心克服后面遇到的困难,去争取最后的成功。
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们肯定的是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孩子的成绩,比如,我们最好不说:“孩子,你考了100分,妈妈感到很高兴!”而是可以这样说:“孩子,你认真复习了功课,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好成绩,妈妈真为你感到高兴!”
总结这几点,孩子的自信心从小培养,不能太过,又不能不足,你有重视吗?
via 网络
更应该要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