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石龙英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85岁高龄的婆婆朱二宝房间看一看,然后为她做好早餐,等婆婆起床后再收拾房间。这一生活习惯,一坚持就是26年。26年来,为了伺候好婆婆照顾好家庭,石龙英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但她无怨无悔,用一颗尊老、敬老和爱老的孝心照顾着失明的婆婆,使这个家处处充满着温馨。
石龙英今年51岁,自1989年结婚起,她就一直和公婆住在一起。石龙英的婆婆从小双目失明没有工作,但总尽力摸索着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1989年底石龙英有了孩子,9个月产假期满后就上班了,她是纺织厂女工,工作三班倒,上夜班回来很辛苦,上午需要补觉,婆婆就一直帮着带孩子,尽量让她多休息。婆婆身材瘦小,看着她一天天变老,石龙英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在家时会尽量分担家务,让婆婆也能休息好。”
几年后,公公得了老年痴呆,多次外出摔伤,有时还找不到回家的路,家人怕其再出事就将其关在家中。“公公发病时经常将马桶里的粪便倒得满屋子都是,我下班回来看到都傻眼了,不知如何是好。”石龙英说,她刚开始也很无奈,但也只能默默打扫,因为无法去责怪一个病人。虽有太多的委屈,石龙英都说服自己坚强面对。到了后期,公公生活也不能自理了,吃喝拉撒全要人伺候,为此,她和婆婆、丈夫一起承担起了这个责任,喂饭、洗漱,直到1994年公公去世。
因为单位效益不好,石龙英的丈夫从1998年起就到一私营单位打工。这个单位没有双休,每天从早到晚,家里根本照顾不了,石龙英便独自承担起了照顾婆婆、孩子、家庭的重任。石龙英性情随合,一家人住在一起难免有些口角,但她与婆婆相处却像母女一样。1996年婆婆得了癌症住院开刀近一个月,她和老公轮流日夜照顾,直到婆婆康复出院;2004年婆婆在家不小心摔断了手脚,在床上躺了三个多月,她毫无怨言尽心照料老人,直到婆婆能落地行走;2012年婆婆气管炎发作,怕再拖累这个家不肯就医,石龙英再三劝说老人才住了院;2013年婆婆中风再次倒下,石龙英与老公日夜照顾……邻居都夸她孝顺,她总是坦然一笑,说,“婆婆就是妈!”
2008年石龙英从单位双保双缴后经济更为拮据,她努力四处找工作。因为没啥特长,她前前后后换过超市售货员、养老院食堂职员、保安等五六个工作。为了腾出更多时间照顾婆婆和家,她想找一个上夜班的工作。“我现在上班12小时,上两天休一天,这样在家时间就多了。”
怕老人一个人在家寂寞,石龙英就买来收音机,让婆婆听听戏曲解解闷,现在已经换了十多个了;婆婆喜欢吃什么穿什么,她就常常给她买,看到婆婆换下来的衣服,她就尽快洗掉……石龙英总是细心地安排好婆婆的日常起居饮食,上班前都会准备好家里的一切,很留心老人的生活,帮老人洗澡,有空就陪婆婆聊聊天。别人经常出去旅游,她总是说家里有老人走不了,平时出门也最多两个小时。
“谁都会老的,上代做给下代看,什么坎儿都过得去。”作为一个母亲,石龙英不仅身体力行地为家庭付出,还从小教育儿子要孝敬老人。“这么多年来我妈对奶奶一直都这么好,每天都照顾她,从来什么怨言,我从她身上学到了‘百善孝为先’。”儿子胡磊超说。
2008年底,胡磊超中专毕业应征入伍,老人听说孙子要去四川当兵很舍不得,病倒住院了,小胡就利用去部队前的时间忙前忙后陪伴奶奶。服役期间每次来电话,都要先问问奶奶的身体状况,并要父母照顾好奶奶等他回来。2010年小胡光荣退伍回到家里工作,每次发工资总会给奶奶和父母带点好吃的,尽份孝心。(嘉兴日报)
第一次回帖,满满的正能量
常人一般做不到!
我觉得这种个案,可以表扬,可以佩服,但不应该要求人人都要去做到……媒体在宣传这类正能量的同时,不应该用道德和舆论去绑架民众的意志(如果有一天这个主人公做不到如此对待公婆了,立马就会被全民口诛笔伐了,这是现在中国很多媒体的毛病,能做到如此的,我们佩服,不能做到的,亦是人之常情,这才是媒体应该有的客观态度。
作孽
无奈
說的很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