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台湾不限制摩托


骑摩托的当然都是经济能力较不好的人,如果禁了,他们的生计可怎么办?对他们来说,摩托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他们靠这部摩托上班上工的,不能说禁就禁。
随着参访团到了台湾几天,最大的印象就是台湾城市里的摩托真是多。
不止在乡下地方是如此,就算在台湾最繁华的三个大都市台北、台中、高雄更是如此。街上停满了摩托,甚至到了令人寸步难行的地步。
而马路上甚至满是摩托在争道,每一个路口在停等红灯时,总是有一大群的摩托等在车阵前,一转绿灯,马上蜂涌而出。最引人注目的是,连排气量大的街车也混杂其中。
这不禁令人感到好奇,为什么台湾的城市不禁摩。禁摩的好处显而易见,对于都市的景观与文明、交通的安全顺畅是有极大帮助的。
只是这个问题一直存在我心中,在繁忙的参访行程中一直没有机会好好与台湾的朋友坐下来深谈。直到参访行程快结束时,在台中丘逢甲大学与几个教授一同坐谈时,才问出了我心中的问题。
其中一名任职于都市设计系的林教授反而大惑不解的反问我,为什么要禁摩,怎么可以禁摩。林教授说摩托是一种很便利的交通工具,最重要的是很便宜,台湾一个工人或刚毕业的大学生,花一个月的薪水就能买一部最阳春的车型。
骑摩托的当然都是经济能力较不好的人,如果禁了,他们的生计可怎么办?
对他们来说,摩托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他们靠这部摩托上班上工的,不能说禁就禁。接着林教授就回忆起他年轻时,还在读研究院时,如何骑着他买来的二手摩托在台北市四处兼职当家庭教师,筹足学费,最后让自己这个农村子弟顺利完成学业,如果没有他那辆摩托,他大概无法完成学业吧。
几个教授也都谈到这自己年轻时骑摩托上班工作的经历,甚至其中有一个方教授一直到今天还骑摩托上下班,方教授说摩托便利,他家离学校不过五分钟路程,如果开车那才麻烦,骑摩托方便,他家中就有三辆摩托,分别是教授自己一辆,老婆一辆、也已经读大学的小孩一辆。
方教授说他的老婆任职于地方上的小学,他们小学的教师骑摩托的也是很多,并不是没有钱买车,只是因为路程近,图个方便罢了。
方教授说台湾一般的家庭里像他们家一样,拥有三辆摩托的比比皆是,像小孩上了大学,通常也会买一辆。台湾一辆新摩托的的价钱大约就是一万元人民币,随车种好坏略有上下,一般的工薪阶级都买的起,大学生暑假兼一份工也能存到这个钱,所以在大学里几乎也是一人一辆的。
那我就问他们难道就没有想过城市的景观被无所不在的摩托所破坏,禁摩难道不是文明都市都会做的吗?
况且摩托污染啊,对都市的空气不好。这时林教授说政府不能因为要打造一个「看起来」好的城市就枉顾社会百姓的需求。都市看来乱,不是人民的责任,是政府规划管理的不好。
叫社会底层的百姓不要骑摩托不是治本的办法,那是锯箭疗法,以他本身都市规划的专业,他完全不能同意。
林教授又说如果政府能够提出并兴建完善的大众交通系统让大家都乐意搭公车还是地铁上班,那禁摩也许还有几分道理,但是在还没有做到这一步时禁摩,无疑是剥夺了人民的交通权上,试想还买不能车,但是又要到远方工作的工人或刚毕业的大学生们,要怎么办呢?
这时另一名教公共行政的陈教授笑着说了,在台湾哪一个市长敢禁摩,那他的政治生命就完了,看看路上满街跑的摩托,那上面载着的是一张张的选票啊。
最后这名说笑的陈教授说了一件事,让我感触良多。
陈教授说在台湾摆个小摊,只要不占道、不卖吃了会拉稀的食物,基本上没有人管。
像他们任教的丘逢甲大学外头就是台湾中部有名的摊贩一条街,晚上那是满满的摊贩在经营。公安基本只会抓占道的,抓到一次却也只罚点小钱。
陈教授说,一个失业的工人,与其让政府每个月花钱去求济他,不如让他上街摆个小摊,做点小生意,一家的温饱的就有了保障。
小孩上公立学校的钱一学期是不到二千元人民币的、缴纳医疗健康保险的钱一个月大概要二百元人民币,一个经营还不算太差的小摊是可以维持的。
陈教授说就公共行政上的学术理论来说,执法上也是要讲究「比例原则」的,对于社会的底层要多些宽容,摆小摊的、做小生意的、骑摩托的多是社会上经济能力较差的,执法就是宽松一点。
有些事睁只眼闭只眼就过去了,好过让他们没有了谋生能力而要全靠政府救助。但是对于大企业、政府*****就要执法从严,逃税一元,*****一元也要追究。
就在与这些教授结束座谈后,同团的人都有很深的感触。我这才发现所谓的「法律平等」不是真正的平等。
执法原来还有所谓的「比例原则」,特别这四个字是从一辈子钻研公共行政的老教授口中说出来,更是令人感到印象深刻,原来所谓执法的「情、理、法」是存在的。
当我们强调要依法行政、建构文明社会时,是否忘了什么是「比例原则」,忘了法律要优先照顾社会上的弱势呢?
延伸阅读:禁摩与一座城市的衰落
来源:思想内参(ID:youthinking)
作者:我系椰子
城市,因包容而显伟大。
这几天深圳广州(再次)展开轰轰烈烈的禁摩。相信懂点常识的人能看出:这一行政措施对社会整体经济而言,实乃雪上加霜。对此,人们议论纷纷,多有微辞(或曰批评)。但尽管如此,不少人确实犯了跑题争论。常见的是强调摩托有哪些好处;建议执法部门应该文明作业。这一批评实乃避重就轻。
打个比喻。假设现在政府要进入一个家庭,志在没收该家庭冰箱里的啤酒。具体手段是:
A、由城管撞门而入,不惜南拳北腿,夺走啤酒;
B、由特种兵扔散光弹,趁屋内人晕头转向数分钟,拿走啤酒;
C、找人 " 说服 " 主人,把啤酒交出来;
D、骗主人去开会,派临时工翻窗进入智取。事后主人没准还不知道啤酒丢了呢。
在这个事上要探讨什么?探讨 ABCD 哪个手段文明?探讨喝啤酒的好坏?──显然跑题了。探讨的应该是本源问题:政府没收啤酒的行为是侵犯产权的严重事件。
十多年前,全国不少城市早已展开禁摩运动。那时,暂且不提官方媒体怎么为之摇旗呐喊,仅在民间(如论坛)很多人也都做跑题探讨,跟着官方*****被动争辩。完全忽略摩托车是私产范畴(包含合法的使用权)。一辆摩托车和一幢房子,在产权的归属和保护上,不应有任何区别,没收一辆摩的和没收一幢房子,性质上都是一样。
── " 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这句起于 17 世纪的老话,对于今天中国民间而言,依然需要普及。诚然,我们多数人、多数时候都很害怕,但偶尔用颤抖的声音轻轻地说:" 禁止摩托是侵犯财产权的行径。" 好歹也算给后人交代一下,我们曾经明白过。
城市交通管理是一门科学,摩的会带来各种交通问题和社会问题,但不能一禁了之,除了扣押,还要拘留,搞得骑个摩托车跟吸毒一样!一般来说,骑摩托车和电瓶车的人,大多是没有私家车的,他们恰恰是最底层的人民所需,也很方便地解决了公共交通留下的 " 最后一公里 " 的难题。这种一刀切的懒政做法,不仅违法,而且剥夺了广大底层人民的行路权。
深圳,是一座靠外来人口组成的移民城市,是 " 改革、平民、包容 " 的代名词。这里有小商小贩,也有商贾富人;有民工按摩女,也有高科技术男。曾经的深圳,因为其包容性和社会阶层的丰富多彩而充满活力,并迅速崛起。
但现在的深圳,在吃尽改革的红利之后,在原始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逐渐开始在精英化、官僚化道路上狂飙,遇到一点城市管理困局,就试图抛弃和淘汰这些曾经的建设者,忘了它发展的基础与腾飞的动力。
深圳,你真的变了,在变得表面光鲜和富态的同时,也在逐渐失去活力并衰落。最近一两年高房价的异军突起,在抛弃底层居民的同时,其实也在驱赶你所依赖的实体企业。深圳经济之所以被称为奇迹,是因为有华为、腾讯、万科、招商银行、中兴、富士康、创维、康佳、比亚迪等一些牛逼企业的存在。
但是,楼市的疯狂推高了这些实体企业的经营成本,大量实体企业正在大面积倒闭或者离开深圳,以富士康、华为、高通为代表的企业似乎也有了撤离的计划。另外,因难以忍受高租金或高房价,一些知名企业如海韵达通信、莱宝高科、茂硕电源、鼎智通讯等正计划将部分业务迁走。
城市是有生命的,不能只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缺乏人性;城市就像一座森林,不能只有参天大树,还需要杂草和灌木。有了这些,城市才成其为一个生态系统。现在把摩的和电瓶车禁了,将来还会禁什么呢?深圳,不要把自己给抛弃

证腐想要老百姓出血

楼主好文采。如果所述是实,我也想去台北看看,顺便赖着不走了。

同样是中国,差别怎么就这么大

说的很好,啪啪啪打了某党的脸!

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还有姑娘和远方的田野

1、什么时候我们国内的机车骑士们也都能自觉戴安全帽和等红灯了再来责问政府的懒政会更有力。
2、只针对倒数第二段的内容,这属于扯远了,居民住宅的价格和制造业的撤离并没有直接关系,从逻辑上来说只存在间接影响,劳动力成本增加才是制造业撤离到成本更低的新兴国家去的原因。但是电子制造业只有等那些新兴市场有和中国一样高效的产线的劳动生产率才有可能离开,所有的锅丢给高房价不好吧。

说明胡适是多么有远见的学者

台湾。台湾。台湾。 是外国。因为要拿签证呢。没有签证会当作偷渡抓起来的呢

因为中国的物权法在政府眼里算个pi

你说的没错,我也觉得这个文章稍微有点片面。
针对你说的第一点,禁用电动车我个人是不赞成的,包括20KM每小时和不大于40KG之类政府不作为或者不与时俱进。
第二点我完全同意,劳动力成本才是主要影响。我以前在雅戈尔负责海外贸易的时候,工厂都是往孟加拉搬迁,企业家讲究的是降低成本。当物料成本已经差不多的情况下,人力就是最大的开支。
另外,其实科技含量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用十亿吨粮食才能换取美国的一架飞机。而在美国,一架飞机的成本也许只要一亿吨。
我们在为美国工人的双休、高福利买单。我希望中国也能发展起来。只有强大起来生活才会更好。

说明中国不怎么样,不懂管制这知道瞎搞!上次深州扣快递电动车三轮车干脆点把邮政局也禁止算啦

太不像话了,草民连骑摩托车都被禁止,远望亚洲众多资本主义国家,无论富裕或是贫瘠;人均占地面积多或少的国家也没有像中国似得,剥夺底层草民骑摩托车的权利,哪些当大官坐着舒适的轿车,出行不被风催日晒怎会知草民的疾苦哟!这片文章写得太好了,我给100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