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忻州五寨县历史由来


山西省忻州市五寨县位于忻州市西部,总面积1379平方千米,总人口10.8万人(2010年) ,五寨县辖3个镇、9个乡。县人民政府驻砚城镇。地势东南高,西部低。东南为石山区,主峰芦芽山海拔2736米,为县境最高峰。中部为“丁“字形盆地,以三岔为最低海拔1300米。北部与西北部为黄土丘陵。 五寨县境内主要河流是朱家川河及其支流清连河。
五寨县是山西省的富水区之一,境内的河流众多 有“坐在水库”上的县之称,南山生态自然旅游区被人们称为北方的“五寨沟” 有芦芽山等景点。
据古文物考证,五寨境内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劳动、生息、繁衍,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属冀州。
周、春秋时属并州。
战国时为赵国北边地。
秦时属雁门郡地。
汉为雁门郡娄烦地,后汉为武州南境。
三国时为魏之新兴郡。
北魏时为肆州秀容梁郡岢岚县地。
隋为马邑郡神武县。
唐朝属河东道朔州,唐末建五州。
五代后汉时属岢岚军。
宋时为岚州岚谷县,置宁远寨,隶属岢岚军。
辽重熙九年复武州号宣威军,属西京道,统神武县,有宁远镇。
金为武州边下刺史所领宁远县。
元朝为大同路武州,至元二年割宁边之半隶属。四年省宁远县及司候司入州。
明洪武七年(1374年),设镇西卫隶山西都司。嘉靖十六年建五寨城堡。
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镇西卫五所大寨堡:前所、右所、中所、左所(今城关)、上所(今河湾)为五寨县,并入三岔堡,属宁武府。
民国时期,五寨属雁门道。
民国时期二十六年(1937年)年抗战爆发后,山西属第二战区,五寨为第二行政区管辖。
民国时期二十九年(1940年)建立五寨县人民政府,一九四一年八月后,属晋西北行政公署第二专署。
民国时期三十四年(1945年)解放后,五寨为晋绥二专署驻地。
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兴县专署。
一九五二年归忻县专署。
一九五九年四月忻县专署与雁北专署合并为晋北专署,五寨随属之。一九六一年十月恢复忻县地区专署,五寨归属。
一九六七年成立五寨县革命委员会,属忻县地区革命委员会。
一九七九年以来,五寨属忻县地区行政公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