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一艘水泥船上,一个老人手拿网制的篰在河底上下捣鼓,不一会儿就将河底油黑发亮的河泥“请”上船。几个小时后,船上载满了淤泥和各种生活垃圾……这是近期发生在东浦镇邵家岸村清淤现场的场景。
据悉,时下“污泥浊水大整治”行动正在东浦镇开展得如火如荼,而邵家岸村在尝试了各种治水方法后,又将几十年前的积肥清淤老把式“捻河泥”搬上了台面。记者从有关人士处了解到,从目前来看,这仍不失为一种治水的好方法。
上个世纪,在没有化肥的年代里,河泥可是个宝。以前每年临冬季节,绍兴的许多农民都会用捻泥船和竹制的捻泥篰,将河道里的淤泥用人力的方式搬运到农田里用作肥料,同时还清淤了河道、方便往来船只航行。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过去司空见惯的捻河泥作肥料的方式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为何东浦镇邵家岸村又会重启老底子的捻河泥来清淤呢?据介绍,东浦镇邵家岸村河东起石堰江,西至山下河,全长约400米,由于多年来未曾清淤,河底淤泥厚积,往来船只通行困难,水质较差。但是村河两岸全是村民的房屋,且结构较为复杂,许多村民担心河水抽干后房屋结构会受到影响,不同意抽干水筑坝。村干部经过多次实地走访、多处取经,决定采用老式清淤办法——“捻河泥”。
该村村干部们找来了水泥船,又找来会捻河泥的村民,赶制了几副捻河泥特有的工具——篰。将河底的泊桩、地笼、渔网、沉船、生活垃圾等清理后,再用人工方式进行捻河泥清淤。据悉,此次捻河泥行动历时半个月,共清理淤泥52船,达260吨。
捻河泥不受季节限制,不用抽干河水,不动用大型机械,这种清淤的方式不仅节约成本,还能保护河墈,又能达到清淤效果。有关人士表示,接下来,东浦镇将以邵家岸村为试点,将“捻河泥”清淤方式推广用于各村小河流、断头浜的河水治理中。
哪家报纸?抄也抄得这么任性,前几天越城信息微信公号上面发过的消息当新闻
这种方式可行
现在会攆河泥的人都已经老得不会动了,我小时候看见过,那也是将近30年前的事情了,这批人现在年级小的都有60多了,谁还会弄这个啊。
老早就有新式的吸河泥的机器,当年是老百姓买不起。
现在,政府也没钱?
而是要花更贵的,甚至差价超过机器的购买价的方法?
转载文章这不是很正常,摘自绍兴晚报
冬天捻河泥能捻起来鲤鱼的,天气冷了鲤鱼会把头钻进淤泥里。
我就会,以前撵起来是当肥料的,反正比我小的没有人会干这个了,种的田里撵的泥土放上去,种出来的丝瓜葫芦比较糯。
这个方法倒是好,还能让老百姓赚点钱。
河泥是很好的农家肥,不过捻河泥的劳动强度非常大,只看到父辈、祖辈们干过这活。捻河泥还有好多私货可以进账的。
又不需要偷拍的,上几张图嘛!让大家见识一下、学习一下
阿三吞了?
你会?你多大了?六十岁以下的基本上都不会捻的了,以前的捻河泥是比较累的,因为河泥少,捻不到,现在河底到处都是河泥,捻过河泥的人都知道,河泥多的地方河泥反而很轻的,借着水面的力顺势拖进船舱不是难事,只是,现在的人没有当年的精干有力了
我都说了比我小的不会,现在四十都不到,我六岁就上水泥船给家里人看船,读初中的时候自己撵一船浇到丝瓜田里,。到大学毕业才没玩过这个。现在撵网还隔在旧房子里,我撵到过3斤重的大甲鱼,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不难的。
有的人捻河泥水比较多,有的水就比较少。水多的水偷懒。
转载就不是“本报讯”了,转载就是转载,这么干就是抄袭了。
捻河泥的捻有两种,一为大捻,一为筛捻,大捻因为捻布紧密,所以水比较多,筛捻是网织成,捻起来水就少。偷懒的人捻的水是河泥将要捻满之时人站在船的一边,河水就会漫进船内的
我天天在家,咋就没看到有关人员来捻河泥啊,就前几个月来过挖掘机挖河道
河道被承包,挖毛线,全是写给上面人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