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张占魁:桐上村的眉户往事


桐上村的眉户往事
散文\ 张占魁
上世纪中期,每到正月,在稷山县吕梁山下、汾河岸畔的村庄,活跃着一支全部由庄户人组成的戏班子---桐上村眉户剧团。他们演的都是表现农村生活、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剧目,颇有点江湖味道,备受父老乡亲的称赞。
桐上村唱眉户的历史悠久。自我记事起,每到冬闲,村里闹家戏,唱的就是眉户。据当时七八十岁的老人讲,他们小时候,村里的家戏就一直唱眉户,这样说来至少也有百年历史了。解放前直到到合作化,尽管都是一家一户过光景,但演起戏来总是心齐气盛。
五十年代,业余剧团初具规模。我见过用麻纸抄的戏本《亲家母打架》、《烙碗计》、《四差》、《老少换》、《张连卖布》、《闹书馆》……据说唱起来可好几天不“翻头”(重复演出剧目)。当时旦角由男人扮演,《表花》中扮演黄桂英和梅英的两位男旦,一登场光彩照人,台下顿时轰动。只可惜没有照片留存,昔日的辉煌只能凭人们口耳相传了。
六七十年代,是桐上村眉户的火红鼎盛时期。剧团结合形势,主要演出演现代戏。六十年代初,演出过配合阶级斗争的《搬家》,六四年我去太原上学,假期给村里带回了眉户剧本《一颗红心》,这可以说是家乡眉户发展振兴的起点。一直发展到文革期间的《红心朝阳》,十年磨一戏,出人才,出精品。文革期间村里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实际上就是眉户剧团。我在外工作信息方便,及时给家乡捎回眉户《李双双》、《槐树庄》的剧本或曲谱,加之当时一批知识青年返乡,也给剧团增添了新鲜血液。那些年排练演出了《红扁担》、《把渡》、《审椅子》等二十多出戏,以《一颗红心》、《山鹰》最为成功。每逢晋南有名的临猗眉户剧团来县演出,演几夜大家能看几夜。该剧团是乡亲们心目中的“样板团”,他们的戏百看不厌,百听不烦。李英杰、郭高计、范琳、王满喜、张俊芳等演员就是村民心中的“星”。
村里的眉户剧团红火出名“像个样”,主要是大家无私奉献---点灯熬油搭工夫,不要任何代价(不给多记工分),黑夜熬眼还得多吃一个馍,不误第二天干活。老团长解二万老人把家里的油偷着拿到戏班里供点灯用,负责生炉子烧水叫齐人、给女演员抱娃,半夜把女孩子送回家。还有的人干脆提几把辣椒,到戏班里摘了支助演戏。乐队伴奏第一把板胡高双印,是“老少迷”(曲沃)蒲剧团的琴师,前奏、间奏、唱腔全部按谱本来,冬季排练,赶中秋节剧本就送到了演职人员手中。“戏篓子”曹三稳、冯因虎,自己不登台唱,但台词烂熟于心,要紧三关能提词,不丢丑误事,绷幕拉幕,搬摆布景道具更是点水不漏,恰到好处。当时的村支部书记何培虎也大力支持,给剧团拨了二亩地。演员们义务出工种玉茭,粜了粮食置办幕布乐器。就连村里的木匠、画匠,只要剧团有事,二话不说,大力帮忙。
有一年外村演戏,戏班一帮人去“偷艺”,临走前作了分工:记台词、动作、化妆、伴奏,各把一摊。到了剧场,几个人扒在戏台沿儿上,正好被台上的熟人发现了,说,不好,戏肯定被桐上村的人偷走了。果不其然,这几个“偷艺”的一路往回走,一路演,回来“套”了几遍,正月里就把这出戏搬上了台。
当时稷山红旗中学音乐教师宁占胜,曾被剧团里的几个学生请到村里。宁老师一来就投入工作,饭摆在桌上顾不上吃。拼命、执着精神至今记忆犹新。已故的稷山文化馆曹静老师,祖籍就是桐上,村里排戏有求必应,从化妆到演技,言传身教,细抠狠抓,为纠正一句台词、一个动作能让一位演员出汗落泪。后来曹静老师和管礼老师分别指导演出、伴奏,用乡亲们的话说算是入了“真门”,戏的质量又有了长足提高。当时每年参加公社、县里汇演都取得好名次,曾获得县蒲剧团资深须生演员潘怀玉(艺名“麻子红”)的夸赞。每到正月,眉户团被各村邀请演出,着实风光了几年。
眉户剧团让桐上这个小村出过名。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能哼两句眉户调,字正腔圆,还是很到位的。“眉户村”的厚重氛围,使得一般知底细的鼓手班子来了不敢唱眉户,怕有班门弄斧之嫌。
时至今日,桐上村热心眉户戏的佳话不绝。在县城工作的王文彦,每逢有眉户剧团演出,自己掏钱买好票,跑回村里请人看戏。村里高双印两口子,在家里摆上麻花,沏上茶水,开“坐班子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