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爹又坑爹,吐槽一下××报社的小记者团


儿子去年有幸入选了××报社的小记者团,本来是指望他通过参加小记者团活动,提高采访和写作能力,增长见识。但是一年多来,感觉这个小记者团变味了。一年到头公益性的采访活动没见几次,一到长假或寒暑假,就向家长推广各类商业性的活动,诸如生存拓展、国学、夏令营等。通常是到了每次活动3-5天,收费要几千元,价贵离谱。而成本低廉(晚上有时住集体宿舍,有的景点都不用门票),暴利惊人,一个小孩平均每天要花费几百元。每次几千元的费用都够成人一次出国游了。每次活动过后,走马观花,也没见小孩学会什么,过几天就忘,倒是组织者淘金成果显著。
究其原因,结果网上搜索,本人终于懂了一点点。这类商业活动在全国其实是个普遍现象,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都知道现在的家长为小孩舍得花钱。报社的小记者团组织者也不傻,公益性的采访活动没油水谁愿意干啊。小记者团那可是一大人脉资源,怎能不好好利用。于是一到假期就联合社会上的商业机构,把各种名目繁多的商业活动推销给家长们。打着报社旗号的商业活动,配上各种性格培养、励志磨练、能力拓展、国学等噱头,每次换新花样,那可真是高大上。作为唐僧肉的家长们纷纷踊跃报名,为了小孩成长,价格再高都无所谓。别说有钱,就是没钱也要砸锅卖铁报名,组织者为小孩成长着想比咱亲爹还亲呢。你要不答应,小孩还不愿意。成员间相互攀比,你去我也去。小记者团在无形中沦为小祭者团,成为组织者的敛财工具。
最后本人质疑一下××报社的小记者团:
报社的小记者团活动应该以公益性为主,而不是赢利性为主。即使是收费活动,也应该是成本价或微利。商业性活动那是旅行社或社会上其他机构的正业,不是你们的正业。你们联合其他利益机构组织这类活动,直接说你们不务正业或见钱眼开,你们肯定不高兴,只能说你们有商业头脑。
这类几天就要几千的活动,部分贫困学生参加的起吗?一次活动的费用,可能是贫困学生家庭一年的收入。你们能不能多组织些公益活动,让小记者们把多余的零花钱、书籍、衣物什么的捐给贫困学生也好啊。相信广大家长一致赞成。
(注:该报社不是金华晚报,也不是浙中新报,是金华下属市县的一家报社,不直接扒名。)
附网上搜索到的相关文章:
人民日报:夏令营,你怎么看?
正值暑假,各地中小学生的夏令营又掀起高潮。观察市场上的夏令营项目,名目繁多,不少都费用高昂。有人质疑:在奢华包装下,夏令营提高生存社交能力、拓展眼界的功能有限,逐利风气和诚信危机却成为关键词。你怎么看?你会为孩子报夏令营吗?
  @周梓柯:现在的夏令营已经变味了,成了旅行社、学校甚至老师之间的利益关系。我不会让孩子参加这样没有意义的夏令营,夏令营的费用比自己带孩子去玩贵多了。还是自己带孩子出去旅游吧!
  @沪城学士:举办多种形式的夏令营,对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拓展视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综观夏令营的现状,大多是学校和旅行社联合经营,不仅特色不明显,而且几乎是说得比做得好听。家长和学生即使有意见,也常常是敢怒而不敢言。规范、整顿夏令营市场,切实保障学生的利益,已迫在眉睫。
  @xueli1693:抛去那个浮华的外表来说的话,参加夏令营对孩子能力的提升会有一定的帮助,还会给孩子一个不一样的体验。但高昂的费用却让人望而却步,失去了本质的意义。
  @王晓王晓:小时候听说的夏令营是个苦东西,没有认识的人。现在夏令营就是旅游啊,轻轻松松玩一圈。生活水平高,孩子待遇好,完全失去了夏令营存在的意义,已然成为了挣钱的工具。
拼爹又坑爹的天价夏令营,家长成唐僧肉
-------解读夏令营乱象及猫腻
每年暑期一到,家长们的手机上会收到铺天盖地的夏令营广告。而随着居民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选择在炎热的暑期花至少3000元给孩子报名上夏令营。专业网络调查发现,近两三年来,因为超低的前期投入和能够快速获得的高额利润,吸引了各种机构的热情。今年中国一二线城市各种名目的夏令营活动遍地开花,多达近千家,并有向三四线城市蔓延之势。
事实上,夏令营活动在中国兴起不过9年时间,最近两三年来已经形成火爆局面,分布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武汉等一二线城市的夏令营机构已经多达近千家。
而更多的“掘金者”还在不断涌入这个市场。这些组织主体除了学校、教育培训或咨询机构、旅行社以外,还有数量众多的各类公司、传媒机构如报纸和电视台,甚至两三个具有学校和场馆资源的个人。丰厚的利润正是吸引他们的最主要原因。
解读一:入业门槛低,收费暴利,可达80%利润
据了解,夏令营包括游学励志、体育篮球、心智成长、特长培养、英语学习、减肥等类别,国内夏令营行程或训练周期一般在6~15天,收费在3000~9000元不等,国际夏令营行程一般在6~14天,分为美加线、英国线、欧洲线、澳新线及亚非线,收费则高达26000~70000元不等。
这些夏令营活动大都包装精美,宣传语直戳家长内心,以能为孩子提供心灵教育或各种综合素质教育甚至精英教育为噱头。然而这些声称能改掉孩子坏习惯、提高孩子各种能力的夏令营,其商业模式简单易仿,而且入业门槛很低。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整个夏令营市场并没有规范的准入制度可循,也没有政府机构的监管,“只要有场地、教师资源和获取学员的渠道,谁都能办夏令营。”
中国青少年军事夏令营负责人刘勋告诉记者,举办夏令营的前期投入并不大,主要是印宣传单,网上做推广,总共花销也只有几千块钱,“能招来几个孩子就能做,如果招不来也没有太大损失。”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夏令营,费用支出大多都是交通费、住宿费、医疗保险费、餐费、授课费、教材费、证书费等,即使除去这些硬性开支,夏令营的利润也非常可观,平均可达30%~40%。
解读二、运作模式五花八门 操作不规范,监管职责不明确
如今市场上夏令营多以旅行社和各类培训机构牵头,他们以五花八门的名头在夏令营这个风起云涌的市场上吸引着家长的目光,继而成功“捞金”,这其中也有他们特有的运作模式。
旅行社版夏令营
“怎么就知道我家有孩子,还知道我家孩子年龄?广告信息都能针对个人精准定点投放了?”不少市民反映,当了家长后,一到假期,各种暑期培训班、夏令营信息占据了朋友圈的半壁江山,这是为啥?
一位旅行社经理揭露,为了加强信息的可信度,夏令营消息一般很少在网络上大面积公布,同时学校又不允许进校发传单,为了让活动信息到达有效客户群,招揽生源,旅行社一般采取这样的做法:由业务员对接学校家委会成员,通过家委会将信息转发给各位家长,既加强信息的可信度,又实现了信息的精准投放。
培训机构版夏令营
如今大家蜂拥发起夏令营,也是因为这个市场‘短平快’,夏令营里的组织团队还是机构里的人,能组织起来就盈利,组织不起来也不会亏,可以说几乎零成本。校长介绍,现在家长比较重视孩子的假期安排,也是社会需求增加了,从而促使夏令营如雨后春笋般发展。
培训机构夏令营的形式因为市场竞争激烈,各种噱头和概念都有,有类似国学、身心素质拓展、英语提升、感恩类等。
总之就是——“市场缺什么,夏令营主办方就推出什么,也是迎合家长的需求。”这名校长介绍,家长更想让孩子暑假有一个集体出行、集体参与的机会,加之家长没有充足的时间陪伴和监管孩子,需要借助夏令营这个平台。
解读三:无需资质认证 个人也能办夏令营
“世纪蓝图夏令营”是山西太原一家举办学生夏令营的商业机构,其自称是北京弘业红方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山西分公司。据公司负责人鲍先生介绍,他们正在举办“士兵突击”训练营,费用为1990元。报名参加的孩子将在太原郊区的一个国防教育基地待上五天四夜。目前,已经有20多个孩子报名了。
关于安全问题,鲍先生承诺说:“没问题的,我们会配备足够的工作人员。如果是30个人的团,会有2个拓展教练、2个老师、3个教官、1个总领队和1个随团医生。拓展教练和随团医生是山西省救援队的,老师则是中小学校的老师,教官是退伍军人,总领队是公司的人员。”
如此“豪华”的配备让人顿感“高端”,但到底是山西哪支救援队,哪所学校的老师,鲍先生却含糊其辞。据悉,该公司所出具的委托协议书虽然写明会投保,但到底在哪里投保、投多少钱却没有说明,也没有说明出了意外到底如何理赔。而且这家公司根本没有在山西省工商局登记注册。
山西宝中旅游公司副总经理董幸说,目前举办夏令营并不需要专门资质。除了学校、共青团等官方或公益团体外,旅行社、培训机构、专门从事相关业务的商业机构也能举办夏令营。其中,旅行社和培训机构仅仅有承办旅游业务资质和培训资质,主管单位分别为旅游部门和教育部门。而众多专门从事夏令营的商业机构却既没有旅游业务资质,也没有培训资质,监管主体也不明确。
一位业内人士还说,甚至个人都能举办夏令营。他们借助学校老师进行动员,一到放假就自行组织学生。“一个孩子收3000多元,五六天,每个孩子能赚六七百元,50个孩子就是3万多元。”
面对夏令营乱象 消费者需擦亮双眼
现在正值暑假,选择一个夏令营,让孩子们在快乐和实践中度过假期生活,成为不少家长的共同选择。进入7月份以后,多家旅行社及校外培训机构,瞅准了大多数家长想让孩子外出走走、多长见识的心理以及"分身无术"的无奈,纷纷抓住这个"揽金"好时机,争抢夏令营这块诱人的"蛋糕"。其中,有一些夏令营项目完全是以逐利为目的,完全背离了活动初衷。有的夏令营变身为观光旅游,有的变为团购会,等等。在这些乱象背后,是动辄几千甚至上万元的培训费,组织机构赚得盆满钵满,而学生们却没有多少收获。

现在的老师,暑假寒假比平时要忙多了。这是发家的途径。

服了你了!人家都在帖子里说不是《金华晚报》。

那还让孩子去。 。 。不要让他去啊

家长们,觉醒吧,什么乱七八糟的兴趣班,一切是为了口袋里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