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加手机官方最后承认手机用户隐私数据,一加手机的氧os操作系统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收集隐私数据,包括手机的mac地址、移动网络名称以及序列号等个人信息。
俗称的用户体验计划。
被爆料后官方当然选择是道歉,并保证及时停止这种不好的行为!
借这个情况,这里我们要说的是,在信息化时代中,比起基因库的终极隐私,貌似大数据下的用户行为数据更值得我们在意。
这些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几乎每人一部手机已经是人的标配。而随之发展的起来的“大数据”概念,也越来越流行,甚至成为重要的企业战略。
大数据(big data),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得到现代用户的行为习惯数据,然后用它们来组建的庞大数据库,再通过分析得出现代人的行为习惯,甚至个体人的画像已经成了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我们每天使用的各种软件、系统、网站等等,但凡和服务器有来往的设施,都会记录我们的行为信息,甚至包含个人信息。而这些信息会被利用,画出我们的用户画像,然后精准的做出商业营销。
对于个人来说,我们在淘宝上的使用数据会被使用,每天淘宝的首页都是我们曾经浏览过的商品;而在浏览器中搜索过某一产品之后,之后再打开各种网页全都是曾经搜索过的产品的广告。
这些都是个人行为的数据,而把这些个人行为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之后,就会得出某一群体人行为习惯。这都是现代互联网基础下,互联网公司对用户习惯数据采集的成果。
相比于探索人类终极秘密的基因库,这种采集用户数据形成的大数据库,一样可以得出我们个体的终极形态。而这里面的商业价值和其它不可描述的价值,自然是无比巨大!
所谓的用户画像,就是这种操作的产物。用户画像可以商家产品的服务对象更加聚焦,更加的专注。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做一个产品,期望目标用户能涵盖所有人,男人女人、老人小孩、专家小白、文青屌丝等等的讨论。
而这些产品就会根据不同平台、社区等不同的用户画像,来决定广告投放的位置。这就意味着,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服务器已经完全知道我们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星座爱好到生理周期,从心情波动到人生规划,都很清楚。
最终发现,和底层的基因发展来的个体表现并没有什么太大差别。
当我们把这些个体用户行为数据汇聚在一起,就成了某一群体的生活行为习惯。而所谓的基因库,也是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率提高,科技技术发展水平的提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公司得到的用户画像会越来越准确。此后,从个体的结婚生子,到群体的生老病死,只要想计算都能通过一张张的分析图像、数据表格完美的展示出来。
也许在未来,从你注册第一个互联网账号开始,你一生的发展轨迹、最有可能的成长归宿,都已经在大数据计算下的服务器中有了雏形。
当然,面对某些滥用用户数据、行为习惯的现象,相关方面也有相关的规定,不信你可以看看自己真正使用的手机或者软件的“隐私政策”栏目。
-
#细思极恐?#
初始值(chushizhi0)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