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景源
20世纪80年代后,大冶铁矿遵照国家颁布的有关土地管理法规,在矿区硬岩废石场进行复垦,营造刺槐林。到本世纪初,已建成亚洲第一大硬岩复垦基地,极大地改善了铁山矿区的生态环境。
黄石的古矿大冶铁矿,从三国吴王孙权于公元226年开采冶炼,制造刀剑起,迄今已有1791年的开采历史。南北朝时南朝的宋皇刘裕在此开采冶炼,造过兵器农具,隋炀帝封晋王时,奉命在此开采冶铸过五铢钱,岳飞在此采矿冶铸过“大冶之剑”,明初朱元璋设兴国冶,也以该矿为兴国冶原料基地。清末兴起洋务运动,湖广总督张之洞1890年首创中国钢铁工业,兴建汉阳铁厂,开办大冶铁矿,使大冶铁矿成为中国第一家用机器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引进大批大型机械,改小型机械生产为大型机械化开采,开始搬移高山。
从1890年到21世纪初,大冶铁矿共开采出铁矿石1.4亿多吨,搬走了铁门槛(老铁山)、狮子山、尖山三座海拔标高260米以上的大山及海拔标高228米的象鼻山的一半,一直开采至海平面下168米。昔日愚公移山,只是一个寓言故事,今日在大冶铁矿却变成了现实。
大山山石搬运何处
今人移山,不可能像精卫那样把西山的石子衔去填东海,精卫填海只是一个神话。矿山开采出来的铁矿石运到钢铁厂去冶炼钢铁,废石只能堆积在矿山周围。每采出一吨铁矿石,要排除3吨废石,采出1.4亿吨铁矿石,所排弃的废石则多达4亿多吨。日积月累,铁山的废石场自西向东延绵十余公里,堆积高达几十米。矿区占地面积11.06平方公里,排放废石占地面积则多达400万平方米。所排弃的废石多为大理岩、闪长岩,其块径一般为0.2~1.2米不等。且石质坚硬,不易风化,不保水,难固氮,不具备植物生长条件,整个废石场几乎寸草不生,成为居住禁区。夏天表面温度高于正常温度4~5摄氏度,天下大雨时则形成泥石流,刮大风时飞沙走石,让人睁不开眼睛。矿区生态环境和气候状况日趋恶化,飞鸟不下,走兽远遁。矿山职工及铁山地区居民身心健康受到极大威胁。职业病增多,医院医生整天忙得不可开交。
在硬岩场上进行复垦研究试验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矿山负责人就意识到矿区环境恶化,会带来许多不良影响,同时会影响矿山生产的正常进行。为改善矿山职工和铁山地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及地区生态环境,该矿就着手在矿区进行土地复垦(就是在硬岩废石场上种树),以恢复因矿山开采而破坏的矿区生态。经过一番策划,成立了一支83人的绿化队伍,专门从事矿区绿化工作,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工作进展缓慢,以至中断。
20世纪80年代,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土地复垦管理规定》和其他相关法规,明确规定对因矿山开采被破坏的土地,实行“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
大冶铁矿遵循这一原则,决定恢复土地复垦工作。为加强这一工作的领导,矿成立绿化委员会,设置办公室,组建一支100多人的绿化队伍,进行全面厂容整顿。结合铁山地区宏观生态环境,对矿区土地利用作出因地制宜的复垦规划。于是投资346.5万元,与长沙黑色冶金矿山设计研究院、武钢矿山研究所合作,在石质坚硬,不易风化,不保水,难固氮的大理岩、闪长岩汽车排土场(矿山露天采场废石运输用汽车和电机车,故有汽车和电机车排土场之分),进行3.3万平方米的小区复垦试验研究工作。
在大理岩和闪长岩废石场上植树种草,等于在石板上栽花,成活的希望十分渺茫。研人员反复分析岩石场上的农化指标后,遂在废石场上进行不覆土的种植试验,栽下多种乔、灌、藤、草植物,然后观测、记录、分析,掌握其生长发育及枯死情况,从中取得各种科研需要的数据。
以前矿山生活区普遍种植的树种为法桐、白杨、泡桐等。科研人员开始在废石场试种这些木苗,结果全部枯死。于是找这些树苗枯死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接着选择豆科植物种于废石场,因为豆科植物抗旱、耐贫,繁殖较易。栽种的豆科植物有刺板槐、马尾松、侧柏、石榴、火棘、旱柳、紫荆、藤类植物等,这些植物成活率都较高。如果把这些豆类植物全部种在废石场,成本太高,效果也不一定好。随后,又从众多的豆类植物中进行筛选,选出刺槐、旱柳、藤类三种。
通过试种观察,再次进行筛选,最后选定刺槐。因刺槐取苗容易,能适合硬岩废石场的恶劣条件,又能固定大气中的氮素,有利于改善土壤,增加肥力。
刺槐是外来树种,原产北美,什么时候传入中国,无从考证,不过,20世纪初德国人在山东青岛造过刺槐林,也许是那时引进中国的。1916年汉冶萍公司在黄石袁家湖地区兴建大冶铁厂,在厂区道路两旁种植了一批刺槐,作为行道树,尔后,铁山、下陆等地的道路两边也栽种此树。
营造刺槐林
通过试种、观察,认为刺槐最适合在坚硬的废石场上生长、繁衍。于是在废石场上种下了3000株刺槐苗,经过一个冬天,两个夏天后,成活率达75%。一年春天来临时,大冶铁矿不失时机地组织万名职工分批到东废石场挖坑,在坑中垫矿渣、生活垃圾,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在3万多平方米的废石场上栽种刺槐,经过一年的考验,成活率达70%以上。
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冶铁矿投入1780万元资金对废石场土地进行全面复垦。逐年组织职工到废石场种植刺槐,每年平均复垦绿化100~150亩,以恢复矿山植被。
到90年代初,除对所有废石场进行复垦,还对已闭库,堆积一千余万吨尾矿砂的洪山溪尾矿库实施复垦。有一年,天降暴雨,洪山溪尾矿库溃口,尾矿砂奔腾而下,库下的农田、村庄被尾矿砂掩埋,大冶铁矿将载重汽车塞入溃口中,才堵住尾矿砂下泄。在库中栽种刺槐,不久尾矿库成了刺槐林,再也没有了溃口之虞。
种植刺槐两年后,经过测试,废石场林木根际有机物质由种植前的0.38~0.50%增加到种植后的0.45~3.26%,碱解氮由10微克/毫升增加到18~20微克/毫升,有效磷、钾也有所增加。
1992年,冶金部组织中国冶金矿山土地复垦技术合作考察团赴俄罗斯考察,大冶铁矿派总工程师等6人参加该团。在考察中,考察团将大冶铁矿硬岩废石场复垦的经验向俄罗斯同行和中国同行介绍后,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并获得俄罗斯专家的好评。同年8月,大冶铁矿硬岩废石场复垦种植科研成果通过鉴定。
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大冶铁矿每年投入资金200万元进行土地复垦,并多次组织职工开展“万人大会战”,到2010年,先后在铁山从东到西的硬岩废石场上植刺槐120多万株,复垦面积达397万多平方米。已形成亚洲最大的硬岩绿化复垦生态林,创造出了在石头上种树的奇迹。
今日铁山矿区,已绿树成荫,野鸡回来了,兔子也回来了,刺槐林里百鸟争鸣。矿区空气新鲜,再也没有满天飞的尘土。每年初夏,槐花怒放,馨香四溢,吸引远近成千上万的游人在林间漫步,呼吸着淡淡的清香。矿山职工的职业病也逐年减少,矿区成了宜居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