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接受省里的“期中考试”。省残疾人事业发展执行评估指标监测结果显示,我市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达86.53%,居全省第二位,提前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据悉,“十二五”最后两年,我市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力争达到89.21%,初步建成有嘉兴特色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
多项指标
提前完成2015年目标
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执行评估指标监测结果显示,我市生活水平、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3项综合指标完成情况总体较好,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项指标中,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纯收入占社平比例、农村残疾人家庭恩格尔系数、百户残疾人家庭彩电拥有量、残疾人家庭人均生活用电量、百户残疾人家庭电话拥有量这5项生活水平指标,城镇残疾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比例这1项社会保障水平指标,残疾人对无障碍环境的满意率这1项公共服务类指标,已提前完成2015年目标。
但是,城镇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占社平比例、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生活补助(或护理补贴、辅具与家居无障碍补贴)比例、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单独施保、全额享受低保金(补助金)覆盖率和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及精神、智力残疾人享受托(安)养、庇护服务的比例以及就业年龄段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接受就业扶持比例这几项指标增长缓慢,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工疗”虽好
无奈“僧多粥少”
昨天上午8点30分许,记者跟随省调研组成员来到市智障成人工疗康复中心,30余名残疾人正在看着电视做广播体操,看到中心来了客人,立刻热情地鼓起掌来。
在中心大厅的墙壁上,贴着一周的课程安排。昨天的安排是这样的:8:30广播体操,9:20-10:25劳动技能,10:35-11:20认知障碍诊治测试,11:30午餐,12:00-14:00午休,14:30-16:30康复训练,17:00晚餐滨海论坛
9点20分,劳动技能课程开始了。花花(化名)等7人开始制作手工串珠。花花显得非常熟练,没过多久,好几个可爱的小挂件就串好了,她很大方地将小挂件送给客人们。
指导老师季桂霞告诉记者:“不要小看这些简单的手工劳动,它们能帮助残疾人找回自信。很多残疾人喜欢上串珠后,完全变了样。有的以前一刻都静不下来,现在却能认认真真地完成一个杯垫的制作,有的原来很自闭,现在开朗多了,你要是夸他几句,他会开心得跳起来。”
据介绍,目前该中心已吸收了37名智障残疾人,他们边康复边工作,每月可以从爱心企业领取最低工资1000多元,扣除吃住等费用外,还有一定的剩余。
三年来,全市已累计建起8家工疗机构,专门接纳智障、精神残疾人,开展康复训练、培训教育和让他们从事简单劳动等。目前已安置残疾人220多名。但是,相比“全市智力残疾人2.34万人”的庞大数字,现有的工疗机构还远远不够滨海网
2015年底达到89.21%
据悉,“十二五”最后的两年,我市力争实现到2015年底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达到89.21%的目标,初步建成具有嘉兴特色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我市将完善多层级的康复服务网络,争取将残疾人基本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建立贫困残疾人医疗康复救助制度。市级建立符合标准要求的公益性、专业性、综合性和示范性康复机构,县(市、区)建立能提供两项以上康复服务内容的康复机构,市、县两级建立独立运行的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机构,镇、村两级充分发挥20分钟康复服务圈作用;实施“阳光康复工程”和“无障碍设施进家庭”项目,使全市有康复需求和适应指征的残疾人康复服务率在90%以上。
同时,加快托养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托养服务机制,对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智力残疾人、精神残疾人实施集中托养、日间照料、居家安养或提供其他庇护服务。市、县两级建立规范化的残疾人托养机构,镇(街道)建立专业的残疾人托养机构和小康·阳光庇护中心,出台并实施《嘉兴市小康·阳光庇护中心建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