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今日之邮戳,明日之邮史。邮戳研究应实事求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懂并不可怕,不懂可以学,学了以后可以由不懂到懂一点,还可以到懂得更多。可怕的是不懂装懂,误导读者,一害自己,二害别人。
1996年的第58期的“集邮报”第4版封片简戳栏刊出“两枚长征邮戳”,一枚是新疆克拉玛依的长征地名戳,另一枚四川乐山的。刊出地名戳,有利于集戳的朋友收集地名戳,也扩大了地名的影响,是普及集邮知识的好事。
但不知是作者的无知还是编辑的疏忽,把新疆克拉玛依长征地名戳中的维吾尔文说成“戳内还有藏文长征字样”,(如附图见文后)实在是画蛇添足,弄巧成拙的误导。
首先,一个不争的事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体民族是维吾尔族,维吾尔语言文字是新疆官方的正式语言文字之一。而该报的作者,编者不曾想到维吾尔文,却杜撰出“藏文”,说明与基本常识相差甚远,对邮戳中的大概文字的了解太少有关。
其次,新疆的主要民族成分为13个,在这13个主要民族成分中也没有藏族。具体说就是:维吾尔,哈萨克,回,汉,塔塔尔,柯尔克孜,蒙,乌兹别克,达斡尔,锡伯,塔吉克,俄罗斯,和东乡。短文的作者和集邮报的编者对新疆的实际情况不甚了解。到目前止,没见新疆有藏文戳出现过。
再者,该新疆长征戳内的民族文字中并无“长征”一名。
为防误导,特作纠正:戳内下半环即第5格右侧汉字长征,左侧是维吾尔文“克拉玛依”的地名,是由自右至左读写的阿拉伯字母拼写而成,读相似于“克拉玛依”的音,或相似于“kalamay", 意为“黑油”,即有黑油的地方。汉文克拉玛依其实就是音译自维吾尔语的读音。
有兴趣的邮友不妨把下列各戳作一对比,就可看出,不论下半环5格右侧汉文地名多么变化,“共青镇”,“路口”,
“乌尔禾””,或还是“长征”,各戳左侧的维吾尔文却没有变化,都是一个地名,即有黑油的地方“克拉玛依”。
克拉玛依是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石油开发,油田建设不断发展而设立的新型年轻的城市。笔者曾专文介绍过“克拉玛依双文戳”,刊于中国邮史总第25期的第49页(2002年第一期)。有兴趣的邮友在有条件的时候可以找“中国邮史”了解更多的关于克拉玛依的邮戳和其他有关的一些变化。
朋友那不是藏文是维语 、
没看到藏文
错的更值钱
再上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