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合伙人》剧照自从注册公司的程序简化之后,身边很多朋友都申请创办了公司。出于资源整合与风险的考虑,大多数朋友选择合伙经营。朋友之间是最容易形成合伙人关系的,因为知根知底,不担心被骗,所以掏起钱来基本不太犹豫。纵观身边这些合伙做生意的朋友,虽然都是满怀信心的开始,但是无论后期赚钱与否,均撑不过1年时间,基本就结算散伙了。朋友之间的情谊绝大多数也因此受到了影响,有些干脆就断了联系,有些即使见了面也只是点头之交。
难道,朋友之间一起赚钱必定会影响友情吗?其实,不然,影响友情的不是赚钱做生意这件事儿,而是如何谈钱。很多朋友一起做生意都是非常盲目的,往往人情为先,重视口头,忽视书面。
《中国合伙人》剧照以我一个同学小林为例,他计划和一个朋友合伙开餐馆,股份比例和出资金额都是口头约定。当时,我提醒他说:“最好能将双方的约定落实在书面上,签署一份《股权协议》,这样以后餐馆经营过程中遇到矛盾的时候,可以按照书面约定商量事情,避免影响朋友间的感情”。可是他说:“没关系,我们从小一起玩到大,信的过彼此,谁也不会坑谁”。
我们总相信人性向善,也相信自己不会做坏事。可是,人性终归是有弱点的。尤其在和“钱”挂钩的时候,人性的弱点总会暴露无疑。夫妻可以为了“钱”离婚,兄弟可以为了“钱”反目。无论是影视剧里,还是现实生活中,因为钱不顾及“情谊”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中国合伙人》餐馆刚开始进行筹备的时候,小林和他朋友出钱都很积极,每人20万的启动资金很快就到位了。经营了1个月之后,启动资金全部花完了,需要每人再追加5万作为日常流水。小林负责打理餐馆,也管账,在约定的时间,小林追加的5万元资金到账了,他朋友的却没有。并且说自己在外地谈业务,一时凑不上那么多钱,请小林帮忙垫付。当时小林手里已经没有了资金,只好把自己的房子做了抵押,贷了一部分款。又过了2个月,朋友都没有归还小林垫付的5万元。
在后续经营过程中,有三次都需要追加资金,每次小林的资金都能按时到账。但是,他的朋友却开始玩起了拖延战术,总以“手头暂时挪用不出资金”为由拒绝追加,同时让小林先垫付。更加令我诧异的是,他朋友竟说:等餐馆以后盈利了,再拿盈利的钱还小林。
为了不让餐馆歇业,小林只好向亲戚们借钱,补资金缺口,甚至还以15%的年利率借过钱。最终,开业1年之后,小林还是把餐馆转让了出去。小林说:“只有一起做生意才能看清楚朋友的本质,以后不会轻易和朋友一起做生意了。”
《中国合伙人》剧照我说,你的问题不在于和谁做生意,而在于你以怎样的方式做生意。假如你的合伙人,按时追加了资金,但是你们还会遇到其它的问题,比如经营方向,营销策略等。关于这些问题一旦出现了争执,你们要听谁的,你们的股权比例是一样的,谁又应该做最终的决策呢?假如你们盈利了,你认为应该把钱都投进去,扩大经营规模,但是你的合伙人则认为应该马上把钱平分,维持现在的经营规模,你们该听谁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朋友属于“开放性角色”,没有任何规定要怎么做个朋友,只要大家一起开心就好;但是合伙人属于“规定性角色”,对于怎样做合伙人是有明确规定的。既然你们决定合伙做生意,那你们就是人在生意场,理应按照生意场的规矩办。生意场上无父子,何况是朋友。在没有《股权协议》约束的情况下,像你一样自觉的会履行合伙人义务,可是自觉性差的,如你朋友般的一类人,则认为合伙人是可以拖欠资金的。所以,在开始做生意前,签署《股权协议》不是不相信彼此,而是对彼此的保护。
但是,我们太多的人在和朋友一起做生意的时候,将感情融入了生意,先于生意讲感情。小林的朋友让小林垫付资金的时候,显然是用朋友的身份请小林帮忙。小林一次次的勉为其难的履行了朋友的义务,可是他的朋友却未履行合伙人的义务。如果他们之间有了一份《股权协议》,即使资金是小林垫付的,那关于垫付资金之后的事情是可以从里面找到依据的。小林可以要求他的朋友退出,吸收新的合伙人进来,何至于把餐馆转让出去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