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均住房面积那么高,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大力发展房地产?

2017年7月,统计局发布了一组数据:2016年,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了40.8平米,城镇居民住房面积达到了36.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5.8平方米。
40.8平米的人均住房面积是什么标准?
由于各国对住宅面积的统计口径不一致,平均居住面积无法直接进行比较。但如果按照我国家庭的户均人数3.02人(数据来源:《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来推算,我国家庭平均居住面积已经达到123.2平米,家庭平均居住面积超过了荷兰的115.5平米、德国的109.2平米,远超爱尔兰的87.7平米和英国的76平米。
简单地从数据来看,我国的人均家庭居住面积似乎已经有接近甚至赶超欧洲部分发达国家之意,但这意味着我国的房地产已经达到了饱和,达到了不用再发展房地产的地步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我们需要通过以下3点来明白这40.8平的平均个人住房面积是怎么来的。
1.“40.8”只是算术均数
所谓的40.8平的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它是在忽略所有其他因素的基础上算出来的。对于40.8平的人均住房面积,许多人表示难以接受,直言自己被平均了,更有网友大喊:自己连房子都租不起,何来的人均40.8平?
举个例子,10个苹果分给5个人,其中2个人一个分得3个,一个分得4个,其余3个人每人只分得了1个,按照算术平均数的算法,表面上看是平均每人分得2个苹果,但实际内部个人拥有苹果的数量却存着明显的差异。
同理,40.8平的算术平均值背后存在着诸多的“不平均”。其实,城乡住房差异,城市规模差异都会影响这个数据,居民的个人居住面积差异越大,按照平均数统计给人感觉的差异就会越大。
2.自有建筑住房数量巨大
自有建筑住房简称“自建房”,大多来自农村、城中村,我国目前没有详细的关于我国自由建筑住房数量的官方统计,但四川曾有统计,仅四川一省,自建房占比就达70%以上。
自建房产普遍具有产权面积大的特点,打个比方,一块60平米的地块,户主可以在这块地块上建起5层,总产权面积达300㎡的高楼。而这300多平米也被平均到了个人人均住房面积里,这样得来的平均值显然是不合理的。
3.平均40.8平方米里或包含2成住房空置率
住房空置率指的是,某一时刻空置房屋面积占房屋总面积的比率。由于各处算法不一、统计难度大,所以目前我国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关于住房空置率的官方统计数据。
但2015年5月腾讯发起的《2015年5月全国城市住房市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主要城市的住房空置率整体水平在22%至26%之间。
相对于国际通行惯例5%-10%的合理空置率,这个数据可能会偏高,甚至超过了国际通行惯例10%-20%的空置率危险系数。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住房空置率的存在,而且这些空置的房屋已经被分摊到个人居民住房平均值里。这些空置房或是在开发商的手里,或是在某些“炒房者”的手里。
由此可见,所谓的40.8平米的个人人均住房面积是多么的“不靠谱”,它并不能代表我国房地产已经到达了饱和的程度,相反还折射出了我国房地产行业存在的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房地产在我国依旧是需要大力发展的。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7年,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781484万平方米,比2016年的758975万平方米增长了3.0%,而2016年则又比2015年增长3.2%。
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这几年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那驱使我国房地产开发持续如此大力而平稳的发展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小编经过调查后得出以下5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1.城镇房地产发展不可懈怠
目前我国城镇人口中,有42.35%是户籍人口,有58.53%是常住人口。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差距大于16个百分点,按中国14亿人口来算,中国保守估计至少有2.26亿的城镇流入人口。
这些城镇流入人口大多为农村流入城镇务工农民工,虽然他们的住房一部分在原户籍所在地,但随着就业的迁徙,他们需要在就业所在地购买和租赁住房,因此这里至少将会产生2.26亿人口的城镇住房需求。从城镇化进程来看,未来中国城镇人口还会增加的,所以,城镇房地产发展不可懈怠。
2.棚户区改造投入力度越来越大
说到房地产开发,又怎么能漏了棚户区改造。
自棚户区改造成为中央探讨的重要议题以来,全国各地方每年都将棚户区改造当成了一种指标任务,从2013年到2017年5年内,我国已经在棚户改造上投入补助资金7153亿元人民币,不可谓不大规模。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属于棚改性质的房地产遍地生花,欣欣向荣,据住建部统计,截止2016年,我国已完成城镇棚户区改造2426万套、林区棚户区改造38万户、矿区66万套、景区166万套。而在未来国家在棚户区改造上将依旧是多处发力,全国覆盖。
3.中国的房屋寿命普遍较短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据研究表面,英国平均住房质量长达132年,美国74年,日本现在是100年,正在向200年努力。
中国住房平均寿命二十五到三十年,当然这是大大地被农村住房拉低了,农村住房大多质量都比较差,上世纪60-80年代的房子到了现在大多成了危房,需要重新推倒新建。而且中国南北篇幅辽阔,质地差异很大,有些地方受自然灾害影响,房屋的寿命也比较短。
而处于安全考虑,这些存在安全隐患的短寿命房屋势必会被推倒重建,如果说棚户区改造是国家政策下的住房大变革,那么农村危房重建则是全民主动参与发起的住房大变革。
4.国人消费水平的提升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己的生活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住房上,人们也逐渐开始在房屋类型、区域、小区环境、户型结构等更细的方面有了更高的追求,其中衍生出了许多从刚需性过渡到改善性的购房需求。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这种住房需求变化过程中。
5.买房置业是中国长期的文化传统
虽然“租售同权”已经搬上国策的会议桌,但是买房成家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的存在于国人的脑根里,很多购房者可以在a城市租房过日子,虽然买不起a市的房子,但再不济也要在老家的b市购置一套属于自己的房产,当成一种归宿,也当做是一种面子工程。
因此买房成为了国人一个很重要的习惯,而这个习惯也是代表了中国特色的影响房地产发展很重要的因素。
小结
不可否认,我国这几年的房地产开发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在“数据工程”上让全世界为之震惊,但数据之后,我国面临的依旧许多多的住房问题,对于这种数据及其背后暴露出的种种住房问题,我们应该要学会理性地去看待,并且要去坚信,我们的国家始终会持续大力的去开发房地产,从根本上去解决国人的住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