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梅州城区的扩容提质的进程中,城市综合体的兴建是一个缩影。来到梅城江南,江北以及新县城,都可以看到一座又一座的城市综合体,这给我们市民生禁用词语验带来了不少的改变。
9月28日下午三四点的梅城梅江一路,梅江二路,车流量不多,街上的行人也是三三两两。近年来,不少沿街店铺的生意惨淡。有些店面的拉闸门都拉下去了,张贴着转让,招租的信息。还有些在维持经营,但是营业额却越来越少了。
沿街店铺老板 温从希:现在大家都在亏本经营,房租降不下来,我这店的租金每年10%在递增。
2012年,温老板从温州来到梅城开了这间鞋店,头两年生意不错,每个月都有小赚。但是从2015年开始,生意差了很多,一天下来没几个人进店逛逛。现在面对每个月4、5千元的店租,他连空调都不开了,要省钱。
沿街店铺老板 温从希:本来就这么多的人,走了一些去外地,又没有外地人进来。现在开了那么多店,很多大型商场综合体 分流了人流,街道就没用了。
沿街店铺老板:不敢投资啊,店要装修。没有生意就要亏本,衣服不是说拿过来就卖得出去。
2014年10月,在距离温从希的鞋店不到2公里的地方,客都汇开业了。同样的时间点,城市综合体里面总是人头涌动,越来越多服装、餐饮商家情愿支出沿街店铺两到三倍的租金,都想在综合体占据“一店之地”。
卢佩佩是客都汇一楼一间品牌鞋店的店长,在这个行业她已经干了6年了。最开始她同样在沿街店铺负责鞋的销售,2014年她调过来这边。每天就变得忙忙碌碌,招呼大大小小的客人。现在不仅摊位的生意稳定,连她个人的收入也提高不少。按照底薪加提成的方式,比起以前的工资收入多了有1000元呢。
城市综合体店铺店长 卢佩佩:我们华侨城新开的店铺业绩不理想,比起商场有差距,差距还是蛮大的。有些店一半(业绩)都达不到,就一半左右。
城市综合体店铺领班 刘海英:客流量集中,环境良好舒适,这里的品种比较齐全。
城市综合体的开业,不仅对商家是个利好,更重要对市民生活也是一个全新体验。中秋佳节就要到了,这一天市民彩姐带着他读小学的儿子来综合体购物。她们一边逛一边挑,购买了月饼,零食,还有些生活用品,装了满满一车。
彩姐:以前的话,买了衣服,又要找吃饭的地方。走来走去不知道吃什么,比较累,没有坐的地方。
小朋友:我喜欢妈妈带我来这里,又有吃的又有喝的。
走出超市,两母子来到了一间童装店。准备要换季了,妈妈打算儿子买一件外套。不知不觉就转了一上午,最后两母子的午餐也是在客都汇搞定了,这可真正做到了吃喝玩乐购一体化。
近三年来,类似客都汇、万达广场这样的城市综合体如同雨后春笋般从梅城的各个人群聚集地冒了出来。江南、江北、新县城大大小小的商业体加起来有10多家,里面各种各样的商家有100多家,总的客流量累计达到四五千万人。人们的出行生活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发生着变化...
朱静茹:综合体品牌店比较多,就是品质方面,样式选择比较多。梅城其他地方买不到的品牌在综合体里面能买到。
黄玉玲:我们作为年轻人,比较喜欢这样新颖的(商场), 有空都喜欢来这里消遣。
来源:服务900
那些商人没眼光,月梅这边要是开个城市综合体,保证生意好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