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抗菌药静脉点滴 我们为什么要说不


绍兴市人民医院输液大厅
核心提示:“孩子高烧这么厉害,为什么不给他输液,你这个医生怎么当的?”这是记者的一位同事带儿子看病的经历,因为绍兴市人民医院儿科主任陈啸洪不肯给她的儿子“挂盐水”,儿子的外婆几乎和陈啸洪吵起来。但出于对陈啸洪的信任,同事劝止了母亲,没有给儿子输液,此后5年过去了,儿子感冒发烧从不输液的记录一直保持着。医生说不用“挂盐水”,患者家属偏要挂,作为儿科主任,类似的场景陈啸洪经常碰到,其他如呼吸科、发热门诊等科室的医生们也经常能碰到。现在,随着5月份起市人民医院门诊停止静脉输注抗菌药物新政的实施,这样的冲突或许会画上句号。“但实施起来肯定有难度,主要就是患者的不理解,对此我们有心理准备。”市人民医院医务处袁明处长说。
为什么抗菌药物近年来犹如“过街老鼠“,被“人人喊打”?为什么要对门诊输液说“不”?让我们听听专家怎么说。
输液大厅里
时常是“人山人海”
绍兴市人民医院输液大厅也是媒体的“宠儿”,每年都要被记者报道好几回,因为这里实在是太忙了,尤其是冬季、夏季就诊高峰时,熙熙攘攘的患者让这里热闹得赛过菜市场。
“少的时候六七百人,多的时候1000多人,忙起来护士病假不敢请,厕所不敢上。”输液科护士长江勤想起高峰时的紧张就后怕。
而这些输液的患者中,相当比例是输注抗菌药物的。究竟占比有多大?医务处袁明处长说占了绝大部分,江勤护士长斟酌了一下说,肯定是一半以上。
除了输液患者太多、护士人手紧张,令江勤高度警惕的还有防不胜防的各种输液不良反应,“有的病人明明皮试是好的,但打着打着就不行了,因为每个患者的体质是不同的。”
医院出台门诊对静脉输注抗菌药物说“不”的新政后,输液科的护士们特别开心,因为终于不用那么忙了,压力也不用那么大了。
医生这样
给自己的孩子看病
关于抗菌药物的使用,最有说服力的莫过于发生在医生本人身上的例子。
陈啸洪的儿子7岁时,患了化脓性扁桃体炎,高烧持续不退,最高时超过40℃。妈妈心疼儿子,想给儿子去挂盐水,陈啸洪却坚决不让,只每天给儿子吃药。一开始,妻子相信丈夫的专业水平,还能将信将疑地接受。可眼看着儿子的病情一直没有好转的迹象,她终于忍不住了,开始骂丈夫心狠,“明天孩子烧还不退,我找其他的医生看。”陈啸洪也发火了,“你懂还是我懂?”
妻子激将他,“你懂?烧怎么还不退呢?”
结果,第二天儿子的烧就退了。那是儿子发高烧的第5天。
对儿子发烧的这次经历,陈啸洪至今仍很得意,后来的很多事实证明,他是对的。他的朋友、浙二医院感染科的主任跟他讲起,当年他在德国进修时,也是扁桃体化脓,去找医生,医生不给他用药,不要说挂盐水,就是抗生素都不用,就让他多喝开水,多休息,结果一周后好了。
在门诊输注抗菌药物的患者中,有相当部分是上呼吸道感染(市民俗称“感冒”)的患者。很多市民感冒后,常会服用抗菌药物,有的干脆“久病成医”,连医生都不用看,自己给自己开药。当患病的是孩子时,就更加紧张了,会直接要求医生输液,认为这样好得快。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市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丁洁卫介绍,其实,绝大多数上呼吸道感染是病毒引起的,而抗菌药物对病毒是没有任何效果的,这时候,患者能做的就是多喝开水,同时可以作一些对症治疗以缓解症状,如咳嗽、流涕等,一般的呼吸道病毒是有自限性的,也就是说过几天会自行痊愈。如出现发烧等症状,不放心的话可到医院做个血常规,以确定是否有细菌感染,如果是,这时候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为什么不能
随便用抗菌药物?
作为重症监护室(ICU)的主任,应利君见过了太多因为抗生素滥用导致产生耐药性的患者,“有些病人明明不需要使用那么高等级的抗菌药物,但因为各种原因,‘小病大治’,到真的重病需要时,很多抗菌药物对患者都不起作用了。”
应利君解释,人体内的菌群有成百上千种,如果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将会使对该种药物敏感的细菌产生耐药性,同时,耐药信息可以从一个菌类传播到其他菌
类,使原本不耐药的菌类也被传染成具有耐药性,当耐药性普遍存在于多个菌类时,抗菌药物的作用大大被削弱,最终导致对病菌“无药可治”的可怕状况。
滥用抗菌药物还会引起许多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发生,如肝、肾、神经系统及血液系统损害,药物性营养不良等,这些危害大都具有渐进性、积累性、隐蔽性,一时难以觉察,使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发生致残或致死。
据丁洁卫介绍,绍兴市人民医院从2011年起就在全省率先开始了为期3年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整治中,医院的抗菌药物从原来的98种减少为不到50种,同时对医生开具抗菌药物的权限进行限制,经过多轮“收缩”后,抗菌药物在医院的使用量大大减少,从原来抗菌药物占整个医院用药的21%减少到现在的14%左右,降幅十分明显。
静脉注射
有哪些风险?
除了限制抗菌药物的使用,此次市人民医院在表述中也提到了门诊输液将逐步减少,直至取消。在传统观念中,输液“好得快”,为什么医院对输液也“不待见”呢?
这是因为静脉输液将药物直接输入血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要高于其他给药途径,严重者可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在国外,输液是被当作一个小的手术看待的。静脉注射如果使用不当,可能还会有输液反应、感染、体液过量、低体温、水电解质失调、空气血栓、静脉炎、发热等风险。
肌注比静脉输液要安全,但现实是,目前可用于肌注的药物比较少。
比较而言,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也是最简单、最方便、最经济和相对较安全的用药方法。医生介绍,使用口服药未必好得慢,口服药物经过胃肠道以及肝脏,就像经过一个“过滤器”,将有毒物质分解,再输送到全身。
当然也不能全面否定静脉输液,输液在某些情况下还是需要的,例如烧伤、失血、休克、脱水、严重呕吐、腹泻、大手术后、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的患者,还有禁食、不能经口摄取食物的患者,经口服或肌注给药治疗无效的患者等。
新闻链接
抗菌药物
认识的五个误区
误区一:频繁换药。抗生素发挥功效的前提是,药物在血液里的浓度,即血药浓度达到有效水平,因此,立竿见影的效果虽然不少见,但指望输液后总能药到病除也不切实际。如果抗生素疗效不明显,先要考虑用药时间是否足够。提早换药,不但不助于病情的好转,而且会造成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误区二:抗生素等于消炎药。事实上,抗生素不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它只是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有杀灭作用。炎症局部通常表现为红、肿、热、痛,但很多并非由病菌引起,有时甚至是无菌性炎症,此时申请打“消炎针”仍然是不科学的要求。
误区三: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贵的比便宜的好。老的抗生素虽然抗菌谱“窄”一些,耐药比例高一些,但抗生素讲究的是“敏感”,如果“药敏试验”证明病菌对这种抗生素敏感,即使老药一样可以立“新功”。
误区四:感冒发烧打“点滴”。医院的门急诊里输液架子林立,其中感冒发烧患者并不少见。其实感冒发烧并不是一回事。感冒可以引起发烧,但有发烧未必都是感冒。通常,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对于病毒是没有效果的,此时滥用抗生素不但对病情没有帮助,还可能增加细菌耐药的风险。
误区五:一旦见效马上停药。抗生素有其规定的疗程。如果一有效果就停药,不光治不好病,反而可能会因为残余的细菌作怪而使病情反复。

主要是现在病人自己也觉得对医学了解一二了,偏偏只是皮毛。真的如果不懂的人反而好办,医生说不输那就不输呗

最主要还是医生庸医的多了,久病成医了。。。。

因为现在去看病,很多人是怀疑医生的,因为医生开药也好还是什么都只会开价高的来。。
看病就经常感觉自己在碰运气,碰到良心好的医生还是蛮省钱的,遇到财迷医生,几块钱可以搞定的小病要变成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花费。。
这信任在哪里啊,信任。

久病成医

要么相信医生,要么别去医院
一边叽歪医院怎么黑医生怎么黑,一边屁颠屁颠跑医院的,不是犯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