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满 喜
燃烧了千余年的洪山陶瓷圣火,最后在哪里熄灭?如果你答洪山陶瓷之火,当然是在洪山熄灭,那就大错特错了!为什么?且听我慢慢道来:
陶瓷圣火燃磨沟
洪山现存宋代陶瓷窑遗址、唐贞元《法兴寺碑》、宋代大中祥符《源神碑》等证明,洪山陶瓷历史有一千二百年。磨沟陶瓷窑史清代前尚无确证,清康熙《介休县志-卷四食货-物产》和乾隆《介休县志-卷四风俗附物产》均载:“瓷器(出师屯、磨沟、洪山)”,磨沟竟列在洪山之前。光绪《介休县志-地理志物产》更详:“陶属:瓷,师屯、磨沟、洪山三村民以抟埴为业,瓴甋之属黝而光,今且坚致为缥瓷”。民国《介休县志-卷七物产谱-工业纪略》:“洪山之碗、磨沟之瓮……”,点出了洪山与磨沟陶瓷的特色。源神庙现存清光绪《碗行规条碑》:“介管各处兼磨沟等村……”,民国《介休县志》:“瓷器,洪山,磁瓷窑共二十三家”,与洪山朋友王乃信调查解放初该村陶瓷窑数吻合。据83岁黄德功和65岁以上李润生、马映海、郭瑞华几人反复核对,解放初磨沟陶瓷窑共十三座,成为介休陶瓷业重要组成部分。
为什么洪山水系东、中、西三河之头磨沟、东狐、石屯这三村,唯有磨沟陶瓷窑能成规摸呢?笔者推测,陶瓷窑需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有水;二是靠崖,每座窑需有深长土窑洞六七孔,用于存翻陶泥、手工制作和储存瓷坯,更主要是土窑洞冬暖夏凉,便于翻泥工夏天高强度地用铁锹把几吨陶泥一锹一锹地翻二三遍,笔者幼时在李家湾窑洞玩,夏天穿夹袄还打寒噤,加之黑洞洞看不到头,走着走着就不敢走了;三是窑前须有三四亩大平地做料场和坯场,如我村原王氏“南头窑”,道东有三孔窑洞和二亩多大场地,道西有四孔窑洞和一亩多小场地,是全村唯一用二块场地的窑厂。
从洪山到我村南头村口,原本狭窄沟谷突然宽阔,东、中、西三道崖依次并排,中东两道崖间是村庄,如婴儿躺在母亲怀抱般怡然安祥。运吉河西面由南向北裸露着适宜挖窑的几处悬崖和空地,洪山泉水沿崖边蜿蜒而下,天成建筑陶瓷窑的最佳地势。
我村由南往北十三座窑是:
椿树院窖,窑主长治人吴丑孩,1956年公私合营入洪山陶瓷厂,1960年划拔给洪山村,1984年由洪山村民张天保购置经营。
南头窑,窑主磨沟人王保则,1956年公私合营入洪山陶瓷厂,1960年划拔给洪山村,1984年由磨沟村李广生购置经营。
李家湾二座,大窑主长治人张发盛,小窑主磨沟人马清仁,1956年公私合营入洪山瓷窑厂,1960年划拔给运吉村,1975年收归洪山公社组建联办陶瓷厂。
西沟窑二座,窑主长治人王生,1956年公私合营入洪山陶瓷厂,1960年划拔给东狐村,1984年由东狐村民张治国购置经营。
大窑上两座,窑主长治人杜发胜;新窑一座,窑主磨沟人黄和尚,1956年公私合营入洪山陶瓷厂,1960年划拨给后崖头村经营,不久便转给东狐村经营。1979年东狐村程启元承包经营,1983年同村李鹏飞承包经营,1989年左右被东狐村候寅生焦化厂占用。
双盛窑二座,窑主分别为长治人雷迪则和李殿元,1956年公私合营入洪山陶瓷厂,1960年划拔给连福村至今。
源神窑二座,窑主长治人赵狄进,1956年公私合营入洪山陶瓷厂,1960年划拔给磨沟。
应载入介休陶瓷史册的是,1956年公私合营时,磨沟十三座陶瓷窑连同窑主及主要技工三十人一起进入洪山陶瓷厂,其中王保则、李殿元、吴福则、王福生、王福义、王生、赵狄进、马其德、郭富元、张发胜等十余人,都是陶瓷窑把宗即可独立手工捏制各种瓷坯的把式,成为该厂重要骨干力量。
火惠磨沟一村人
磨沟十三座陶瓷窑不仅给窑主带来丰厚经济收入,也成为全村百姓重要经济来源。
每座陶瓷窑,有把宗(分黑货即瓮盆把宗和碗行把宗),绞把工、翻泥工、绘画工、上釉师、烧窑师、掏渣工等工种和劳力,至少需十人以上,全村陶瓷窑常用劳力130余人,其中部分外地人,本村七八十人。据现年84岁的黄德功记载,解放初全村125户,人口416人。农业生产外,近三十户从事水磨和制香,其余八成劳力在陶瓷窑劳作。
此外,根据洪山73岁窑主张天保、窑主后人66岁李润生回忆,每窑20天烧一回,装窑和出窑突击时临时增加劳力五六名,又给村民带来赚钱机会。
他们还说13座窑中有大窑7座小窑6座。每窑年烧15窑,窑均用陶土20吨和原煤18吨,年耗陶土和原煤共计550余吨,全村十三座窑年需陶土和原煤多达7000余吨。解放前,用牲畜驮,后用人力推车和畜力铁匝木轮车(俗称铁角车),1956年后改为畜力橡胶轮带车(俗称胶皮车),每车最多运料吨半。全村需料7000余吨,为周边农村车马提供了巨大运输机会,本村车辆“近水楼台先得月”,一年四季忙不得闲。
我家以制香为副业,但也沾陶瓷窑光,就是终生难忘的拣煤核。
据張天保和李润生回忆,全村十三座陶瓷窑年耗煤达3500余吨,根据烧窑师傅技朮差参,煤核在百分之三至五,一年煤核估计有120吨,几乎平均每家一吨,在物质极端匮乏的年代,可顶大事了。所以,拣煤核不仅是儿童的话计,农闲时大人也参加,因而几乎家家院角都有一堆煤核,屡烧屡拣烧不完。尤其冬天,原煤做完饭后,用煤核闷一次火,家里一天都暧暖的!
对小孩来说,拣煤核是“战斗”。放学后书包往坑上一扔,一手拿半块窝头,一手提柳筐直奔运吉河西“沙坡”(煤渣坡俗称)上。有时碰不上倒煤渣,拣别人剩的,二三小时拾不上半筐,心里特窝火,只好没劲打彩地回家。当然,聪明胆大者就悄悄摸到窑底拣,碰上末冷却的煤渣,就拿铁絲钩或瓷片夹煤核,既快又多。如被倒渣工人发现,轻者讻骂一顿提走,重则倒下甚至没收柳筐。但是为了更快更多拣到煤核,冒点险也值,记得我也装着胆子偷拣了几回,得手时那股满足劲就别提了。
拣煤核时,孩子们各有“领地”,早去的抢占当中,越后去越靠边,倒煤渣时大煤核滚在中间,越边越小。有时,边上捣蛋厉害的不守规矩就乱抢,免不了吵嘴打架。好心的倒灰工見状,就东一担西一担地匀开倒,争斗就息灭了。那时只要拣满筐,我就象打了胜仗战士凯旋一样,灰脸上合不拢嘴,进院就喊“奶奶,我回来了。”言外是说:“奶奶,我总算没有白白多吃你那半个窝头!”
星火有继亦欣慰
随着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洪山陶瓷厂手工制作发展为模压制作,粗瓷产品替换成细瓷产品,油气燃料取代了煤炭燃料,分段作业改进为流水作业,该厂手工陶瓷彻底绝灭。手工制陶如风烛残年之人,开始了生命最后一段历程。
1975年春天,原洪山公社收回磨沟李家湾属运吉村的陶瓷窑两座,成立公社企办所属“洪山公社联办陶瓷厂”。
据74岁原该厂女会计陆来英回忆,厂长先后为洪山村李保民、磨沟村王双生、杨家玺、大绪屯村刘士元、石屯村宋继福、磨沟村任增平、石屯村孙继寿等,其余有副厂长洪山村张天保、郭生云,技朮副厂长磨沟村张海龙、洪山村扬金龙,销售副厂长洪山村段金海,技工洪山村闫耀斌、阴兆春、磨沟村温永茂、郭都富,会计磨沟村陆来英,出纳大绪屯村姚玉香、磨沟村孟云花,保管洪山村段金海、刘光辉,电工马映海等主要人员。
全厂工人:运吉村原班人员7名。
其余为磨沟村12人,洪山村18人,石屯村15人,上曹麻村4人,绪屯村6人。人员流动时随减随加,维持在60人以上。
刚建厂时,因洪山陶瓷厂产品全部外销或出口,省内手工陶瓷市场还未萎缩,加之所用原料大都是洪山陶瓷厂废料,成本又低,产品供不应求,全厂人员经常加班,可红火了几年。
因此,第二任厂长王双生于1979年自筹本厂资金,在运吉河上建起水泥挢,方便了本厂料货运输,也给磨沟村民生产和生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1982年我由部队转业后,回村时人们说起在联办工作,十分羡慕,没有一定关系或技术者难以进入。问起原因,陆来英说那时都是挣工分,但每十分工补助三角钱。对于十分工值六七毛钱,一年下来有的还欠集体的农民,一个月除工分外能领十元左右现金,该是多大诱惑力呀!
与联办同时做手工陶瓷的还有磨沟村办陶瓷窑两座,洪山、东狐和连福村办陶瓷窑。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春,公社联办的洪山村张天保辞职,购得洪山所有的磨沟椿树院窑,创办了介休市第一座私营陶瓷厂一一“山西省介休县桥南陶瓷厂”。,
1979年洪山联办陶瓷厂改建倒烟园窑烧制细瓷产品,工艺改为机压模制,同步保留部分手工陶瓷。
1986年,随着介休焦化产业迅猛兴起,洪山联办陶瓷厂多半改为烧制耐火砖,仅保留少量陶瓷制作。1989年春该厂全部改烧机制耐火砖,手工陶瓷彻底消亡。
张天保私营陶瓷厂,1986年增加手工陶瓷滴水管产品,1987年春全部改烧机制耐火砖。
与此同时,在磨沟村的磨沟、连福、东狐村的集体陶瓷厂,也经历了这样的产业转型和消亡过程。
就这样,流传千余年的洪山手工陶瓷圣火和传统工艺,终于经不住滚滚前进的历史洪流冲涮,在磨沟村逐步由旺到衰,由多到少,无可奈何地烧完了最后一把火!
值得欣慰的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原洪山公社联办陶瓷厂技术厂长磨沟村张海龙之子张志亮接过祖辈手工制陶枝朮,创制出手工仿古陶瓷制品,其子即第四代手工陶瓷传人张晶辉发扬光大这项技术,被授为市级“手工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同时,原磨沟联办工人刘光辉、王培功、刘忠庆回运吉村分别开办了手工陶瓷工艺品厂。
2017年“三月三”洪山村首届文化旅游节期间,他们四户的手工陶瓷制品展台前,人头攒动,惊传四方,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效应。
苍天不老,日月永辉。愿介休手工制陶传统工艺,永续传承,越走越远。
谨以此文,献给为介休陶瓷事业做出贡献的所有人们!
我的老家,就是这个村。陶瓷厂有印象。
现在有两家做的也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