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懂成交量吗?如何看透成交量辨析股票未来走势!

供求、经济、政治等基本因素,无疑是影响股票价格的主因。但归根结底,决定涨跌的力量,还是来自市场本身的买卖活动。再轰动的利多因素,如果不入市行动,市况就不会狂升;再重大的利空消息,假若没转化为卖压,价格便无从暴跌。而买气和卖压的大小,透过每日成交量的价格涨跌幅度得以反映。
量价分析,实质是动力与方向分析;成交量是动力,价格走势是方向。根据量价分析的一般原理,价位上升,而成交量大增,“众人拾柴火焰高”,表示升势方兴未艾;价位仍升,但成交量渐次缩小,意味升势已到了“曲高和寡”的地步,这是大市回头的先兆;反过来,价位下跌,而成交量大增,“墙倒众人推”,显示跌势风云初起;价位续跌,但成交量越缩越小,反映跌势已差不多无人敢跟了,这是大市将掉头的讯号。
市场如同一辆汽车,或是向“好”,或是向“ 淡”,两个方向,非此即彼。而成交量增大,好比加大油门,汽车自然会朝着某个方向加速;反过来,成交量减少,等于收小油门,就算车子依然有个惯性前冲,终究要停下来,掉头向另一方向开去。
走势并没有主观上的“顶”或“底”。所谓“顶”和“底”,是由市场买卖活动客观形成的。所谓“底”,是由投资者的整体信心亦即人气决定的。假如价格走势创了“天价”,而成交量又创了“天量”的话,说明大量投资者入市,而且强烈看好后市,“天外有天”,“天价”必然很快被刷新。
量价分析不能是今日与昨日的简单对比,这样就看不出它的延续性。必须对一周来,一个月来,三个月来的量价互动资料作详尽评估,由量价变动的过去看它的现在,结合它的过去和现在分析它的未来。同时要明白:成交量的增加或减少不会改变价格波动的方向,而仅仅会加剧或缓和价格的上升和下跌。由于每宗交易包括买与卖,成交量就是买契或卖契的数目。成交量大并非指买的人或卖的人多。升势只是说明买方愿以高价成交,跌势只是表示卖方愿以低价成交。动力与方向是两回事,不能混淆,只有这样,量价分析才会为我们对后市的预测带来建设性的启发。
市场往往认为成交量是不会骗人的,成交量的大小与股价的涨跌成正比关系,这种量价配合的观点有时是正确的,但在许多情况下是片面的,甚至完全是错误的。事实上成交量也会骗人,往往是主力设置陷阱的最佳办法,它对那些多少了解一些量价分析,但又似懂非懂的人一骗就上钩,许多人往往深受其害。在实战中笔者总结出以下经验:
什么是成交量?
成交量是一种供需的表现,指一个时间单位内对某项交易成交的数量。当供不应求时,人潮汹涌,都要买进,成交量自然放大;反之,供过于求,市场冷清无人,买气稀少,成交量势必萎缩。而将人潮加以数值化,便是成交量。广义的成交量包括成交股数、成交金额、换手率;狭义的也是最常用的是仅指成交股数。
成交量指当天成交的股票总手数(1手=100股)。vol显示是1m在国际通行的说法是1k=1000、1m=100万、1b=10亿。10^3、10^6、10^9
需要注意的是,通常人们说的大盘成交量指的是成交金额。说明市场的活跃度和资金规模。成交量与成交金额用下列公式表示: 成交数量(成交量)*成交均价=成交金额(成交额)
股票成交量小说明什么?
1、量小价涨,说明市场参入者开始逢高观望,不愿追高买进(涨停板情况除外)。
2、量小价跌,一是在高价位出现说明市场人士观望气氛浓厚;二是在波段下跌末期出现,说明空方力量开始枯竭,行情有可能止跌回升。
3、量小价平,均是采取观望的结果,在波段高点处出现,说明市场人士开始谨慎,行情有可能转涨为跌;在波段中途出现,均为正常现象,后市仍将继续原涨跌趋势。
股票成交量放大意味着什么?
成交量的放大其实有温和放大和突然放大,温和放大一般都是正常的机构吃货,你可以理解为有部分大资金正在积极买入。但记住,买入和卖出其实是对等的,有大资金在积极买入,也意味着有大资金在积极卖出。温和放大是一种良性放大,一般以5日,10日平均成交量一倍以上为标准。
成交量的温和放大对个股是好事情,换手率的提高意味着该个股开始受到市场的目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追捧或放弃这个个股。有很多机构做个股的爆发前期会刻意对倒,把成交量做出来吸引人气,以更好的推动个股走势。
所谓的高位放大,低位放大其实很模糊,个股的股价啥叫高位?啥叫低位?这可是世界性难题。当年2008大跌浪下来,大批高手死在半山腰的反弹浪上,正所谓以为抄底了,想不到地板下还有地下室,地下室下面还有18层地狱....
但个股历史高位创新高后成交量迅速放大的,甚至同比上一个交易日放大2,3倍的,同比历史同期放大无数倍的,9成以上的概率都是做历史性大顶,机构出逃,这可以看做是一个定理。也有例外,比如说2007年11月5日的中国石油,开盘第一天的成交量就是历史天量,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发生过。
历史其实是最好的老师,多翻看市场的过去,一切答案都在那里。
成交量的变化关键在于趋势。
趋势是金,所谓的“天量天价,地量地价”,只是相对某一段时期而言的,具体的内容则需要看其当时的盘面状态、以及所处的位置,才能够真正确定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在股价走势中,量的变化有许多情况,最难判断的是一个界限,多少算放量,多少算缩量,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可以遵循的规律,也没有“放之四海皆真理”的绝对数据。很多时候只是一个“势”,即放量的趋势和缩量的趋势,这种趋势的把握来自于对前期走势的整体判断以及当时的市场变化状态,还有很难说明白的市场心理变化。在用成交手数作为成交量研判的主要依据时,也可辅助使用成交金额与换手率进行研判,从而更好地把握量的“势”。这里重点谈谈温和放量与突放巨量的运用。
温和放量,指成交量在持续低迷之后,突然出现一个类似“山形”一样的连续温和放量形态,也称作“量堆”。个股出现底部的“量堆”现象,一般就可以证明有实力资金在介入,但这并不意味着投资者就可以马上介入,一般个股在底部出现温和放量之后,股价会随之上升,缩量时股价会适量调整。此类调整没有固定的时间模式,少则十几天多则几个月,所以此时投资者一定要分批逢低买入,并在买进的理由没有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有足够的耐心用来等待。突放巨量,一般来说在上涨过程中突放巨量通常表明多方的力量使用殆尽,后市继续上涨将十分困难,即“先见天量,后见天价”;而下跌过程中的巨量一般多为空方力量的最后一次集中释放,股价继续深跌的可能性很小,短线反弹的可能就在眼前了,即“市场在恐惧中见底”。
上升途中缩量上攻天天涨,下跌途中缩量阴跌天天跌。
市场上有这样一种认识,认为股价的上涨必须要有量能的配合,如果是价涨量增,则表示上涨动能充足,预示股价将继续上涨;反之,如果缩量上涨,则视为无量空涨,量价配合不理想,预示股价不会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或难以持续上行。实际情况其实不然,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典型的现象是上涨初期需要价量配合,上涨一段后则不同了,主力控盘个股的股价往往越是上涨成交量反而萎缩了,直到再次放量上涨。
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 关注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