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康复,是指以社区为基地开展病残者的康复工作。它的康复方式和制度,与过去一向实行的“医院康复”完全不同。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发表了一份关于社区康复的意见书,对社区康复工作作以下的解释:社区康复是属于社区发展范畴内的一项战略性计划,其目的是促进所有病残者得到康复,享受均等的机会,成为社会的平等一员。社区康复的实施,要依靠病疾者自己和他们的家属、所在社区及相应的卫生、教育、劳动就业和社会服务等部门的共同努力。
在我们黄冈市,建新社区先行一步,作出了可贵的探索。他们建立阳光小康复室,把康复技术与服务送进家庭,解决病残者康复难、就医贵、行动不便等困难,从而改善其生存及生活状况,进而达到“康复一人、温暖一家、幸福一生”的目标。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大都制定了“社区服务管理条例”,对社区中滞留最多、依赖程度最高的残疾人和老年人,实行更加细致、人性化的管理。大凡社区范围内有了残疾人(车祸、意外伤害、搬迁来的),社区服务人员立即上门登记并提供相应的帮助。比如:专家上门心理咨询、志愿者给予心理安慰、医生根据伤残程度制定康复计划,并进行“生活技能、职业技能”训练,帮助他们摆脱烦恼,尽快回归社会。
制定康复计划到底有多重要?笔者查阅资料得知,一个人中风之后如果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早地进行科学的、恢复性训练,70%-80%人的功能可以恢复到接近正常人。在我国,由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增加,中风、偏瘫的病人越来越多,可是“家庭康复”几乎是空白。老百姓不懂正确的方法,因而错过功能恢复的最佳期,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
当前,我们正在全力建设小康社会,有必要把康复事业摆在重要位置。建新社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值得全市城乡社区学习借鉴。“社区康复是帮助病人重新融入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与保障。病人心里有阴影,我们要给他们送去阳光。”如果我们都有这种认识,那就有办法搞好社区康复工作。
阳光,是一种动人的美丽。
黄州区赤壁街道建新社区有一个美丽的机构——阳光小康复室。
4月20日,披着早晨的灿烂阳光,詹小华、邹文娟、董桂荣等人到社区党员群众服务大厅打卡签到后,开始一天的“阳光行动”——到失能半失能者或残疾人家中,提供康复护理、心理疏导等服务。
她们有多种身份:社工、网格员、阳光小康复室志愿者。她们心中充满阳光,又用阳光去温暖周围的人……
仁心济世挽沉疴
人食五谷杂粮,难免会有病有灾。
建新社区一位老人不幸中风,右边半身不遂,在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回家后,一直躺在床上,没遵医嘱进行保健按摩。其亲属认为,隔三差五地去医院很不方便,而且费用贵。因此,这位老人没进行后期康复治疗,身体每况愈下,后来动弹不得,完全瘫痪。
按照中医理论,不论何种瘫痪,只要坚持推拿按摩,一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二可以滑利关节,恢复肢体功能;三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身体保健。
所以,另一位老人在中风瘫痪后遵从医嘱,定期到医院进行康复训练。在家里,她的家人天天为她进行适当的辅助性推拿按摩,疏通经脉。老人的手脚渐渐有了知觉,后来借助工具能下地挪动脚步,病情大为好转。
上述两个病例,给建新社区干部一种启示:虽然病魔残酷无情,但在社区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理应得到关爱,要通过康复治疗,让病人、残疾人活得有保障、有尊严。
2014年,建新社区党委、居委会把居家康复工作纳入社区发展规划和卫生规划,并以关注民生、关注弱势群体和为民办实事的形式列入年度的一项重点工作。
当年,社区提出“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的理念,建立阳光小康复室,投资10余万元购买康复理疗器材,聘请市中医医院的6名专业康复医师,每周二、五轮流来社区坐诊,为需要保健康复的居民服务,其费用由社区承担。
社区还出台居家康复方案,招募以社工、网格员为骨干的志愿者,在进行技能培训后,采取“一对一”“个性化”的定期家访方式,把康复技术与服务送到家庭,解决贫困残疾人、失能半失能者、精神病患者的康复难、就医贵、行动不便等困难,改善其生存及生活状况,达到“康复一人、温暖一家、幸福一生”的目标。
“社区康复,是帮助病人重新融入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与保障。”建新社区党委书记张楚华说,“病人心里有阴影,我们就给他们送去阳光。”
澍雨无声滋弱树
进行居家康复的古稀老人王引娣,中风偏瘫6年。这6年,邹文娟、董桂荣每周至少两次来到她家,帮老人按摩、聊家常,还主动打扫卫生、洗衣洗被。老人说:“她们一来,就打开窗子通风透光。屋里有了阳光,就有了生机,我也有了生活信心。”
阳光,代表着青春、活力、明媚和晴朗,是亲情的无缝链接。一年四季、朝阳夕辉、晴空雨后,太阳总是与人密切地交谈、交流、交往,在动情地诉说中,丰富着人类的生活。
建新社区一位年近半百的中年女性不幸遭遇车祸,瘫痪在床,婚姻出现变故,女儿出嫁他乡,她孤独悲观,几欲轻生。
詹小华获悉此事,和邹文娟、董桂荣一起上门探望。没想到,这位女性对詹小华她们横眉冷对,问什么都不回答,还催促她们“快走快走,不要再来了”。
出门后,詹小华她们分析这位妇女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身体和家庭的不幸而自卑。找到了症结,她们再次上门,不谈家事,只打扫卫生,把屋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这位妇女原来阴沉得能拧下雨点的脸,渐渐云开雾散:“我好长时间没洗澡,我想……”
“我们来帮您。”詹小华她们分工合作,有的去买毛巾、沐浴露等用品,有的准备衣物。
帮助这位妇女洗完澡,换上干净床单和被子,詹小华她们又为其按摩,并开导说,自卑是很不好的一种心理状态,会使人意志消沉,不愿意与人交往,总是认为自己不如别人,长期下去会使人变成自我封闭的人,严重的会导致生活不能正常维持,甚至会诱发抑郁症,那就糟糕了。其实不必这样,人和人都一样,你也有一片风景,也有空气,也有阳光……
听了这番话,中年妇女脸现阳光,敞开心扉,与詹小华她们坦诚交流,并一再咛嘱要常来。
人需要鼓励,破碎的心需要关爱。有时候,也许只是面对面地微笑,也许只是几句话,可以让一个失落的人重新坚强起来,从内心里滋生出一股按捺不住的力,一种不屈不挠的力!
此后,这位妇女把詹小华她们当作姐妹,詹小华她们则把这位妇女当作亲人重点照顾……
春风秀色绿残枝
作为一门新专业、新任务,居家康复服务在建新社区从无到有地开展起来。“要真正服务到位,还需采取必要的措施,建立必要的机构和制度。”张楚华说。
建新社区福利院就是这样的机构。
作为阳光小康复室的一处阵地,福利院有120张床位,常年入住110多人,大多是病残、痴呆或行动不便者。这些人对饮食特别挑剔,对保健服务有着更高的要求。
除了定期有理疗师来服务外,院长余联良根据入住院民不同的饮食特点和身体状况,每天配制不同的的饮食和康复措施。几位需要全护理的老人不能自主进食,护理人员就用引导管输入的办法,将流食输送到他们的胃里。
“这是项细致活,需要精湛的技术、持久的细心和耐心,容不得半点马虎!”余联良说:“我们以前对插入导流管一窍不通,但又不可能天天请医生来帮忙,怎么办?我们派人到医院学习,经常请医生来现场指导,护理人员很快掌握了这项技能。”
2015年被家人送到福利院的84岁老人夏金元,中风后变得痴呆,加上其他病症引发器官功能衰退,不能自主进食。余联良每天配制流食,并掌握合适温度,小心翼翼地插入导流管,将流食一点点地输入老人的胃中。
每次帮助老人成功进食,余联良都如释重负,长吁一口气。有几次,老人的家属站在旁边,看到余联良熟练的动作和专注的神情,感动不已。余联良还按时给老人作保健按摩,使老人的病情渐渐好转。家人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道:“情除沉疴苦,春暖老人心。”
84岁的陈婆婆脊椎骨折,进食需要护理人员一口一口地喂。饮食营养给力,保健措施助力,不出3个月,老人就痊愈了。她高兴地流下了眼泪:“我原来以为自己再也下不了地,总是见人就低头啊!”
“让病人活得有阳光、有尊严,我们觉得很有成就感。”余联良说。
阳光,是无私的美,纯洁的美;阳光,是一种语言,一种可以听懂的语言,是任何生命都不能也不会拒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