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上海小学一年级上学期新版语文教材“古诗消失”的新闻引起网友热议,《登鹳雀楼》、《寻隐者不遇》等8首古诗全部被删,教材编写组相关负责人称是为了减轻给孩子们带来的不必要的认读和记忆负担。人民日报公告
从语文教材纠错到删除鲁迅作品,从繁简之争到焐热冰封的汉字,关于语文的话题越来越多。
这些所有的热切关注背后,都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对于语文,始终保有着一种独特的情怀——我们深受它的影响,我们都希望语文“好”,因为我们热爱自己的文化,我们说同一种语言,写同一种文字。
都德的《最后一课》记录了这样一个细节:校长韩麦尔先生给孩子们讲完最后一堂法语课后痛苦而坚定地说:“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好好保存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
”一个国家的真正强大是文化的强大,我们曾努力学习外语去了解世界,如今,我们想花更多时间来了解自己。
翻开语文课本,那一篇篇文字和图画,定格了近百年的时代变迁。
民国精英参与的平民教育近年,民国语文教材开始热销。
据报道:由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1932年版《开明国语课本》重印本,上市没多久就被抢购一空。
与此同时,老课本系列如《世界书局国语读本》、《商务国语教科书》也在网上好评如潮。
一本80多年前的小学语文教材,在80多年后成为畅销书,这个现象绝非人们对文化的怀旧,而是人们在中国功利教育背景下的一种出于“自卫”的选择。
以史为鉴,追根溯源,探讨“今天语文该是什么模样”,不妨先回顾民国时期的语文及语文教育,那时候,“语文很美”。
1922年壬戌年,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变革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北洋政府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列有七条标准: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壬戌学制的主要特点是:①缩短小学修业年限,延长中学修业年限。
②若干措施注意根据地方实际需要,不作硬性规定。
③重视学生的职业训练和补习教育。
④课程和教材内容侧重实用。
⑤实行选科制和分科教育,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
新学制,主要是采取当时美国一些州已经实行了10多年的“六三三制”,表明中国现代教育制度从效法日本转向了效法美国,由军国民主义教育转向了平民主义教育。
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语文教育改革在人文教育、生活教育等方面得到了凸显。
民国是一个大师辈出的年代,那时候许多文化精英都参与过平民教育的具体实践,他们的热情高涨而朴实。
那些留日、留美、留欧的学生,还有当时国内的泰斗级人物,像蔡元培、胡适、陶行知、蒋梦麟、陈鹤琴、鲁迅,这些精英都能参与到制定国文教科书的活动中。
比如,近年热销的《开明国语课本》,就是由叶圣陶亲自编写,丰子恺先生负责插画,全部是创作或再创作。
出版社投入了很大的力量,聘用一流的学者来研究这些教材,每一课就那么寥寥一二十个字,但他们都要反复地考量。
此外,这些大家的语文教育理念也颇为先进与科学。
比如叶圣陶,他不仅仅是大家,其教育理念也很超前,他提倡学生的自学能力与主体地位,肯定学生个体差异。
可以说,在那个时代,这些文化耆宿是把这个“小事”当成大事业来做的。
叶圣陶在《开明国语课本》的“编辑要旨”里写道:“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但是这还不够。
”谈到《开明国语课本》的编撰感受时,叶老曾说,这部课本400来篇课文“形式和内容都很庞杂,大约有一半可以说是创作,另外一半是有所依据的再创作,总之没有一篇是现成的,抄来的”。
他还说:“小学生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须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
当时我编这一部国语课本,就是这样想的。
”建国初以苏为师,将革命教育进行到底新中国建国初期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以鲜明的政治色彩体现强烈的国家意志;另一个是“苏式标准”,中国急切希望在知识体系、教育体系上与苏联“老大哥”全面对接,以快速汲取现代工业知识体系和经验。
1949年秋,新中国第一批小学生使用的语文教材,是以叶圣陶等人主编的解放区“国语课本”为基础的修订本,新中国第一批中学生拿到手的,也是以老解放区的“中等国文”为蓝本,修订出来的一套临时课本。
这两套临时课本里的课文都是白话文,不分单元,只有简单的注解和问答式的习题。
这些课文的特点是高度重视政治思想性,有较强的政策观念。
在这一时期,教育部正式把“国语”改为“语文”,制定了教纲,“语文”这两个汉字正式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专有名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