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竹子燃烧器厂家客户至上
生物质燃烧机工作原理的数值分析
摘 要:通过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弯管和文丘里管组合结构生物质燃烧机的浓淡分离特性,分析了煤粉颗粒直径和煤粉密度变化对生物质燃烧机出口浓淡分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弯管和文丘里管组合结构的生物质燃烧机既可以实现浓淡分离,又可以达到煤粉浓侧气流不贴壁和中间给粉的效果;当煤粉颗粒直径为10 lum时,浓淡分离效果不明显;当颗粒直径为50 lum时,分离效果较好,并且浓度核心的大煤粉浓度随着st的增大而增大;当颗粒直径为100 lum时,随着st的增大,出现了多个浓度核心.
在空气雾化生物质燃烧机中,空气由一台外置的离心式风机供应。空气的流量必须同燃烧速率成正比,对于hauck燃油器来说,其流量每分钟大致为50-200立方英尺;每平方英寸的空气压力变动于16-32盎司之间。在安装空气管路时,必须很仔细。通常应使空气自上而下(不必垂直)或水平通向燃油器,以避免燃料油落入空气管内从而影响燃油器的正常作。空气管路不应有弯营或急弯头,以避免管内压力的不盛要损失。 数值计算采用尼一s双方程模型计算湍流流动;采用log-law壁面函数法对壁面附近进行处理;用混合分数一概率密度函数模拟气相湍流燃烧;用p-l辐射模型计算辐射传热;采用单步反应模型计算发分释放;焦炭燃烧采用动力/扩散控制燃烧模型,煤颗粒跟踪采用随机轨道模型,粒径分布遵循rosin-rammler分布[8-11]。对于no。的计算,采取后处理的方法,收敛标准为残差小于104。
浓淡分离的生物质燃烧机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大中型电站锅炉中,这种生物质燃烧机具有降低着火点、稳燃、降低no,生成量等特点.弯管和文丘里管在煤粉生物质燃烧机中都是有助于加强浓淡分离的重要结构.弯管的离心作用使煤粉气流发生分流,从而实现水平或者上下的浓淡分离,但同时也会出现浓侧煤粉气流贴壁现象.当煤粉气流通过文丘里管时,会在出口处形成中间浓、四周淡的分离效果.弯管内过分贴壁的煤粉气流势必会造成生物质燃烧机出口的侵蚀,而且较容易引起生物质燃烧机出口壁面的结焦,影响了锅炉的安全运行.为了克服弯管浓淡分离贴壁的缺点,采用弯管后接文丘里管的组合结构,既能够达到浓淡分离的效果,又能使煤粉不贴壁,达到中心给粉的目的.
关于弯管和文丘里管的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很多.周吴等口1采用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弯管后加装撞击式浓淡分离器的情况.荆有印等[1对管内气固两相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谢菲等口。对文丘里管内的气固两相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周志军等一1模拟了不同结构尺寸文丘里管内的气固两相流动.lee j等口1对文丘里管内的气固两相流动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理论研究.
笔者应用fluent流体仿真软件模拟弯管和文丘里管组合结枸生物质燃烧机内的气固两相流动,研究了这种生物质燃烧机的浓淡分离特性,对比了不同密度和粒径煤粉颗粒的气固两相流动,得到这种新型的浓淡生物质燃烧机对不同煤种和粒径的分离效果,并改变燃烧器局部尺寸,研究其对生物质燃烧机性能的影响.
我厂从事深冷法生物质提氦自试验开始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历史,现在正在进行对装置的改造,采用较新的工艺和设备,改造完成之后可望达到国外深冷法装置的水平。
5 结语 以上两个案例是在锅炉生物质燃烧机改造后,屏式受热面的高温腐蚀现象变得突出起来,说明低氮燃烧器改造后锅炉燃烧特性发生改变,锅炉各部分受热面的吸热特性也发生了改变,屏式受热面吸热增加,导致壁温升高,促进了高温腐蚀的发生。此外,锅炉低氮改造后,火焰中心上移,燃烧器区域缺氧燃烧,炉内热负荷分布改变,颗粒燃烧距离加长,导致炉顶屏式过热器底部挂焦,也构成了屏式受热面高温腐蚀发生的外部条件。
1.3 边界条件
(1)进口边界:气相采用速度入口边界条件,给定气相入口速度和修正湍流黏度,且入口速度均匀分布,平均速度uo=26 m/s,雷诺数re=765 368.
固体颗粒都是球形且直径相同,固相给定入口质量流率.颗粒均匀分布在入口截面上,每个网格单元追踪的个体颗粒数为10个.
(2)壁面条件:采用标准壁面函数法作近壁面处理.采用无滑移边界条件;颗粒相在壁面处满足没有能量损失的完全弹性碰撞条件( reflect).
(3)出口条件:气相出口采用pssure outlet边界条件;固相出口边界为逃逸边界( escape).
1.4 网格划分
采用不同数量级的网格进行模拟计算,对网格的敏感性进行了无关性检验,终确定使用1。o×105~1.5×10 5个结构化网格.
1 数学模型和计算条件 2 结果和讨论
1.1 模型建立
计算区域的物理模型如图1所示.图l(a)是只有弯管的情况,图l(b)是只有文丘里管的情况,图1(c)是弯管和文丘里管组合结构的情况.
1.2 数学模型和假设
气相采用分离涡( des)模拟方法,具体方法见文献[6l-文献[9l.固相颗粒的运动方程和固相湍流采用的离散随机游动(drw)模型见文献[10l.
针对本次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到气固两相流动的实际特性,进行如下假设:(1)颗粒为大小均匀的球形颗粒;气相流体为牛顿流体;各相物理性质不变.(2)流动为三维、定常、不可压缩、等温流动.(3)不考虑分子扩散和布朗运动对固体颗粒运动的影响.(4)颗粒相的体积浓度较小,可忽略颗粒间的互相碰撞作用.(5)考虑气体?颗粒间的单向耦合作用.(6)不考虑颗粒的破碎.
为了验证模拟方法的正确性,对lee[5]的试验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煤粉颗粒为球形,密度为1 340 kglm;/,平均粒径为43 lum,st为3.8.图2给出了模拟结果与lee试验结果的对比,横坐标是固气比z,纵坐标是压差比,△pm和△户。分别是混合物和气体通过文丘里管的压差值.从图2可以看出,模拟结果和i.ee的试验结果近似,说明采用的模拟方法是正确的.
我厂从事深冷法生物质提氦自试验开始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历史,现在正在进行对装置的改造,采用较新的工艺和设备,改造完成之后可望达到国外深冷法装置的水平。 锅炉采用四角布置的摆动式直流燃烧器、切向燃烧、冷一次风机、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燃用烟煤。2012年,对锅炉燃烧系统进行了低no。改造,改变了切圆直径,增加贴壁风,在主燃烧器上方增设4组高位sofa燃尽风,在主燃烧器上层一次风喷口上方约8m处。sofa喷口可同时做上下左右摆动。全炉膛沿高度方向的风量重新进行了分配,并调整了主燃烧器区一、二次风喷口面积,更换一、二次风喷口及一次风喷嘴体、一次风入口弯头等部仵,对一次风标高重新调整。改造前后燃烧器对比如图2所示。
2.1 煤粉颗粒密度和粒径变化的影响
在图1物理模型的计算过程中,煤粉粒径为100 lum,密度为1 200 kglms.图3(a)为弯管生物质燃烧机出口的煤粉浓度分布,图3(b)为文丘里管生物质燃烧机出口的煤粉浓度分布,图3(c)为弯管和文丘里管组合结构生物质燃烧机出口的煤粉浓度分布.从图3可以看出,弯管的浓淡分离效果很好,但是高浓淡区域贴壁.文丘里管则中间浓、四周淡,浓淡分离效果较差.弯管和文丘里管的组合结构既能达到浓淡分离的效果,而且实现了中间给粉、高浓度区域不贴壁的效果.
在模拟弯管和文丘里管组合结构生物质燃烧机内的气固两相流动时,笔者计算了3种不同直径、7种不同密度即21种工况下颗粒的st,如表1所示.
图4表示了相对稳定后粒径为10 mm的颗粒在不同st下所对应的出口煤粉浓度,可见对于该粒径的颗粒,st(0.021-*0. 063 9)较小,颗粒有较好的跟随性.在文丘里管喉部被浓缩的煤粉气流跟随空气又回到了壁面位置.壁面上的任何位置都有煤粉分布,相对而言,在文丘里管上壁面的煤粉颗粒比下壁面多些.随着颗粒密度的增加,下部壁面聚集的颗粒趣来越少.由于流经整个生物质燃烧机的气流速度非常快,这种高re的湍流使得煤粉流呈现出一种无序形态,在出口表现为有的浓度核心在中间,有的浓度核心被吹偏在两边.总之,弯管和文丘里管组合结构对10 lum小颗粒的分离作用较差,出口下部仍然存在较大数量的煤粉颗粒,上、下浓淡分离的效果较差,
许多空气雾化生物质燃烧机的雾化是分两步进行的。第一步是空气通过开放的切向口(图1)进入内空气喷嘴,切向口使进入的空气作旋转运动。当具有大流速的空气到达喷嘴周围窒间时,它便撞击和分散来自锐孔的燃料;当空气和燃料的混合物离开内空气喷嘴时,即受到第二步雾化空气的冲击,从而使燃料进一步雾化,产生燃料和空气的可燃性混合物。第二步雾化空气来自会聚锥的外空气喷嘴孔。
3 3散热损失修正 考虑到高压强下固体推进剂燃速特性有可能出现拐点,为详细、正确了解高燃速推进剂在高压强下的燃速特性(找出拐点),我们必须测试推进剂在连续压强下的燃速。如果采用靶线法、声发射法和密闭爆发器法,测试精度高,但是,需要测试的数据多,工作量大;而生物质燃烧机法通过一次测试就可以得出不同压强下190推进剂的燃速,作简单,具有很大的实用性。摘要:简要叙述了生物质燃烧机的发展历史,以及相应的理论成果。可更深入地了解生物质燃烧机的制作原理,以及促使其快速发展的客观因素。宁夏
图5表示了相对稳定后粒径为50 lum的颗粒在不同st下所对应的出口煤粉浓度.弯管和文丘里管的组合结构使得出口煤粉浓度核心区集中在中心上部,并不贴壁.随着st的增大,与进口煤粉浓度相同的等值线逐渐收缩,颗粒更多地聚集在出口的上部.这是因为其st在1附近,此时颗粒自身的惯
力与所受到的流体拖拽力基本上处于同一个数量级.结合图6发现,对于50 lum的煤粉颗粒,其浓淡分离作用随着煤粉密度的增大而不断增强,浓度核? 626 .
颗粒在不同st下所对应的出口煤粉浓度.随着st的增大,出口煤粉浓度核心由一个逐渐变成两个,这两个浓度核心之间的距离不断变大,并有在其下方出现第三个核心的趋势.这是因为st不断增大,颗粒自身的惯性力大于所受流体的拖拽力,颗粒表现出大颗粒特性.图7表示了密度对出口大煤粉质量浓度的影响,随着密度的增大,100 lum煤粉颗粒浓度核心的大煤粉浓度也在减小.随着高浓度区域的增大,高浓度区域有均匀化的趋势.
2.2 生物质燃烧机结构变化的影响
为了研究生物质燃烧机结构变化对生物质燃烧机分离效果的影响,改变弯管的角度及文丘里管渐缩段的尺寸,如图9所示.图9还给出出口上半区域和出口中心线.
通过对比模拟结果,研究了生物质燃烧机性能的变化.st在1附近时,颗粒自身的惯性力与所受到的流体拖拽力基本上处于同一个数量级,所以统一采用粒径为50 lum,密度为1 200 kglm3的煤粉颗粒,文丘里管渐缩段长度l分别为250 mm、350 mm、450mm和550 mm,弯管弯曲角度d(即流向与竖直方向夹角)分别为30。、60。和90。.出口上半区域
现在流行的控制系统是调幅调节。由调幅电动机自动控制的单根杠杆运动使油和空气炔部分负载至满载都能按比例并连续地流过燃烧器。生物质颗粒燃烧机在满载和部分负载之间的用油量是通过打开或关闭油调节器来调节的。 单级控制的生物质燃烧机仅有一个雾化喷嘴。油在打开电磁阀时排出,油量则由生物质颗粒燃烧机的启闭来调节。 喷嘴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①锐孔一燃料出口处;②涡流器或切向槽一涡流器的表面能使雾化介质作旋转运动;③片状螺旋一完全雾化产生于片状螺旋的外缘。 (1)平均热损失修正方法。此方法认为推进剂试样在燃烧过程中热损失率是不变的,把总的热损失量除以试样的燃烧时间,然后平均分配到整个燃烧过程。试验表明:用这种简单的方法修正,误差很大,与实际情况相差太远。 (3)传热计算的热损失修正方法。此方法考虑了燃气的辐射换热及对流换热对热损的影响。这种方法理论上很完善,但是目前我们无法得到真正的理论计算模型,因此计算结果与实际值出现很大的偏差。 随着这些沉积物厚度的增加,表面温度不断上升,以致表面呈融化状态(k2s04熔点为1 057℃,na2s04熔点为890℃),表面上很快黏附灰粒形成一层疏松多子l的积灰层。由于高温辐射,灰层表面融化形成渣膜,在融化状态和还原性气氛中,灰渣内的硫酸盐会分解出s03,这些s03与烟气中可能渗入的so。一起,通过灰层向内扩散并与硫酸盐及壁面fez03产生化学反应生成复合硫酸盐na3fe (s04)3或k3fe-(s04)3。,在运行中随着灰渣层的流淌和崩塌,会使暴露在渣膜表面的复合硫酸盐受高温分解成硫酸盐、fe203和s03,当管壁上形成新的灰层后又重复过程2),这样周而复始,管壁不断受到腐蚀而变。
宁夏 (三)燃料供应 燃油器的燃料供应系统常用齿轮泵。所用泵的大小视燃料消耗量的多少和所需油压的高低而定。适当的管径和输送距离对于燃料供应系统十分重要。按油箱位置的不同可采用单线或双线安装管路。采用重力输油,即油箱位置高于燃油部位,则以单线安装为好。典型的线路安装见图3a、b,c。关于供油管路的详细资料通常购货时附有说明书。 图10为不同过量空气系数下沿炉高方向不同水平截面平均no分布曲线。根据no变化规律,可以将曲线分为4个区段,21~27 m的no浓度迅速增加区,也是a、b、c、e层煤粉投入区域,在一区域中,随着煤粉的不断投入,炉内no浓度沿炉高方向迅速增加,对比图9可以看出,这一区124机械工程学报第47卷第10期段内烟气温度也是迅速增加的,可见该区段内no浓度的增加是由于煤粉不断投入燃烧造成的。
图10表示的是不同结构生物质燃烧机所对应的出口水平中心线处的平均煤粉质量浓度.弯管角度由30。变化到60。的过程中,中心线处的煤粉平均质量浓度逐渐增加,即分布在中心线处的煤粉是增加的.结合图11可知,在此过程中煤粉向出口上半部分移动聚集,因此弯管角度为60。时,中心线处的煤粉平均质量浓度大于弯管角度为30。的情况.弯管角度继续增大,大部分煤粉已越过中心线,聚集在上半部分,因此在弯管角度为90。的情况下,中心线处的煤粉质量浓度已远远小于另外两种情况.当文丘里管渐缩段l增加时,中心线处的燥粉平均质量浓度有减小的趋势.结合图11,发现上半区域的煤粉质量浓度增加,说明随着文丘里管渐缩段的增长,煤粉浓淡分离作用增强.
当弯管角度和文丘里管渐缩段长度l变化时,图11给出生物质燃烧机出口处上半区域的煤粉平均质量浓度曲线.由图11可知,随着弯管角度的增大,上半区域的煤粉平均质量浓度逐渐增大,即生物质燃烧机出口处上半部分布的煤粉逐渐增加,煤粉的浓淡分离现象越明显.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弯管角度越大,煤粉经过弯管时受到的离心作用越大,煤粉气流的浓淡分离作用就越明显.相对于弯管角变化带来的影响,文丘里管渐缩段长度变化的影响较小,l增大时,大角度情况下生物质燃烧机上半部的煤粉平均质量浓度先减小后增大.但结合图10可以得出,弯管与文丘里管的浓淡分离作用是相互加强的,文丘里管渐缩段越长,煤粉的积聚越明昱.
3 结 论
(1)弯管和文丘里管的组合结构既能实现浓淡分离的效果,又能实现中间给粉和高浓度区域不贴壁的效果.
(2)弯管和文丘里管的组合结构对10 um小颗粒的出口浓淡分离效果较差,主要是因为小颗粒的跟随性和空间弥散性较好.
(3)弯管和文丘里管的组合结构对50 lum颗粒的出口浓淡分离效果较好.随着st的增大,出口大煤粉浓度增加,浓度区域减小且有浓缩的趋势.
(4)对于100 mm的颗粒,出口浓度核心随着st的增大由一个变为两个,核心间的距离增加,大煤粉质量浓度减小且有平均化的趋势.
(5)改变生物质燃烧机的局部尺寸时,弯管角度越大,煤粉气流的浓淡分离效果越明显;文丘里管渐缩段越长,煤粉的积聚作用越明显.
3.生物质燃烧机几何尺寸的改变,改善了空气和生物质的混合,提高然烧气流的湍流程度,可以减少过剩空气量。空气系数愈大,烟气量愈多,大量尾气带走大量的热,造成能源的浪费。降低燃烧后的气体总量,减少热损失,有利于提高炭黑收率。 图10为不同过量空气系数下沿炉高方向不同水平截面平均no分布曲线。根据no变化规律,可以将曲线分为4个区段,21~27 m的no浓度迅速增加区,也是a、b、c、e层煤粉投入区域,在一区域中,随着煤粉的不断投入,炉内no浓度沿炉高方向迅速增加,对比图9可以看出,这一区124机械工程学报第47卷第10期段内烟气温度也是迅速增加的,可见该区段内no浓度的增加是由于煤粉不断投入燃烧造成的。 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