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0月中旬开始,在椒江区下陈街道振联小学工作几十年的阮建成老师,成为下陈中心校振联校区的一名教师,开始享受与中心校老师一样的待遇。
这源于该校开展的“一校制”改革。现在,下陈中心校管辖着振联校区、水陡校区两个校区。
“此次‘一校制’改革,椒江区共有24所完小被调整为校区,至此实施‘一校制’的学校已达8所。”椒江区教育局普教科一工作人员说,实行“一校制”以后,农村学校被分为本部、分校,推行“一个法人、一套班子、五个统一”的管理机制,即统一调配教师、统一工作计划、统一管理制度、统一安排活动、统一质量检测,进而构建起学校资源的共享模式。
“我们的底气来自我区已经经过3年‘一校制’改革试点。”谈到为什么强力推进“一校制”改革,这位工作人员坦言,“一校制”改革试点给三甲中心校带来新活力和新气象,各校区一年级新生巩固率提高了将近十个百分点,各校区和中心校的教学质量之间差距逐渐缩小,各校区硬件设施建设现在基本与中心校同步,由此,各校区与中心校均被评为卫生先进学校、绿色学校,这在椒江区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
“我校四(3)班张淇伟海门小学转入;五(5)班潘雅波中山小学转入;五(7)班郑勇书生小学转入;四(2)班陈芷从临海哲商小学转入……”,椒江区三甲中心校校长徐礼邦说,最让他们高兴的是各校区一年级新生巩固率,以新建校区为例,3年前一年级当地户口的新生只有15人,新生流失率非常高,但是本学年一年级当地户口的新生迅速增加到41人,大大缓解了择校风。
据了解,椒江区三甲中心校现有农场校区、新建设校区、石柱校区、高闸校区等,共有71个班级、3200多名学生。各校区一幢幢漂亮的教学楼、整洁的师生食堂、塑胶运动场、篮球架等设施一应俱全,教室里崭新的多媒体、课桌凳,以及校园中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可以与城区学校相媲美。
“这3年,我们在各校区的硬件投入高达六七百万元。”徐礼邦说,对于学校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师资配备,3年前各校区配备的音美体专职老师几乎为零,而现在每个校区都配齐了音美体专职老师,同时推行“轮岗”制度,共有19名老师实现了校际之间的流动,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另外,各校区依托“育才·三甲共同体”,通过师资交流、学科教研、班主任论坛等途径,以及管理上的不断磨合,促进了各校区师资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