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小贷公司这些年一直都是困难的很,因为+互联网之后,互联网小贷的牌照很吃香。论起原因肯定是有一部分人囤牌照坐等升值,就像支付牌照一个意思。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业务范围不在局限区域了,全国都可以做了。
自全国四家消费金融公司试点以后,这二年相续又成立了二十来家的消费金融公司来说。早已打破一个省一家的格局。对于中小银行相续布局消费金融公司也是司空见惯。不算高调的中银消费年放款量早破百亿大关,一向低调的捷信消费金融布局3c场景乃是群龙之首。
互联网小贷获批的有80多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有20多家。主要是受制于股东结构的问题。一般消费金融公司都需要有银行做发起股东的。而互联网小贷公司则不需要。在数量上的优势并没有带来体量上的尊严,互联网小贷放款量真的就差远了。虽然对客户贷款的资金成本一般都在1.5左右。这个成本其实是可以的,必定都是上人行征信的机构,更毫不夸张的说是厚利可图的。
按照常理来说,互联网小贷的优势是大于消费金融公司的。互联网小贷公司不受太多的约束。而消费金融公司则不然。真要说场景消费,其实很尴尬?装修贷款国有大银行并没有放弃,3c额度太小。旅游款基本属于鸡肋,婚嫁市场更难开发,医美和教育早该洗洗睡了,单单信用卡就压的消费金融公司喘不过来气了,偏偏汽车金融又不能做。说到底,场景消费是很不成熟的。目前的消费金融公司主要做的还是现金业务。互联网小贷就爽多了,比消费金融额度更宽泛、用途更随意、还款方式更灵活等。
看起来很美好的互联网小贷公司真比起来消费金融公司还是弱势的很。消费金融公司必定大部分是有银行做股东撑腰。动辄几百亿的放款量都是互联网小贷公司不可抵达的。他们可以同业拆借、发abs,股东增资都是消费金融公司的绝对优势。互联网小贷则不行,融资渠道的种种条条框框说起来唏嘘不已呀。
通过简单的对比,我们是不是发现了饼再大都不如锅大。不管是实体经济还是互联网+都要时刻谨记。贪大求全不如小而美。像钱信金融超市这样的贷款导流平台再好,都不如金融机构放款不要利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