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人工智能中国专利态势发布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和软件服务业司巡视员李颖出席了本次发布会并致辞,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知识产权所副所长李慧颖在会上发布了《人工智能中国专利技术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电销机器人正活跃在各行各业中,代替人类去做那些既枯燥又浪费时间的重复性的工作。电销行业更是如此。
报告对人工智能下深度学习技术、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云计算、自然语言处理、智能驾驶、智能机器人这七个分支在中国的专利态势进行深度分析。报告显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专利申请呈快速增长,在2010年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近两年的增长令人瞩目。2018年专利申请量为94539件,达到2010年申请量的10倍,呈现出行业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高度信心。
我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年度变化趋势(受公开滞后影响,2019年专利数据公开不完整)
报告对人工智能主要专利权利人统计显示,我国的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专利遥遥领先,其次是、浪潮集团、华为、阿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家电网以及浙江大学等专利权人,国外企业中微软和三星在我国布局的专利数量较多。总体上,我国创新主体在人工智能领域专利申请积极踊跃,总体数量相较国外来华企业具有一定优势。
人工智能申请人专利申请数量排名
报告针对深度学习、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智能驾驶、云计算、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专利申请趋势等态势进行了全面分析,同时,特别针对相关领域重点专利进行了技术路线的演进分析。整体来看,人工智能各技术分支从理论研究向产业应用转化的成熟度不同,企业、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各有侧重,其中企业偏向商业价值较高的领域进行专利布局,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则更偏重于底层技术研发成果的专利布局。另外,互联网企业正在人工智能、传统制造等产业广泛渗透,为传统制造行业升级注入活力。
中国ai专利,已经位于世界前列,且正在蓬勃发展。
最新参考,是12月2日出炉的《人工智能技术专利深度分析报告》。
这份来自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不是讲市场,不是拼数据,也不是重复人才论文数量,而是体现知识产权为核心的ai发展成果——专利。
与当前大多数覆盖全球市场的报告不同,这份报告更聚焦于中国市场。而且,研究对象不仅有科研单位,还有企业;不仅分析了整体概况,还拆解出七大细分领域。
先放下报告中的两点小结论:
截至2019年10月,中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已经超越美国,成为ai领域专利申请量最高的国家。
中国专利申请数最多的是百度,微软是外企第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浙大进入前十。
在人工智能技术落地加速时期,这样的一份报告发布,也是2019年中国ai状况发展状况的重要参考。
同时,在美国今年对中国ai的持续打压之下,这份报告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专利申请数指数化增长,计算机视觉占比最多
从2000年以来,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申请量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增长率不断提高。
按照申请年份进行统计可以发现,2010年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14年后增长率又上了一个台阶。
2016年alphago人机大战之后,这两年的增长率又再度增高。到了2018年,专利申请数量已经是2010年的近20倍,达到了峰值:70281件。
需要注意的是,报告中2019年数据较小,并不是2019年申请量降低,而是受公开滞后影响,2019 年专利数据公开不完整。
这种发展趋势,也反映了大多数业内人士对人工智能技术信心很足。也意味着,人工智能已成为明确的研发热点,所以才在专利数量上迎来井喷。
报告显示,累计到2019年10月份,在中国申请的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已经超过了美国的专利申请数量。
报告中也将人工智能专利细分成了七个一级分支:深度学习技术、语音识别、计算 机视觉、云计算、自然语言处理、智能驾驶、智能机器人;并对这些领域的专利申请情况进行了统计。
这一分布也反映出了人工智能各个领域的技术发展状况与成熟度。计算机视觉应用最广泛,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占比达到3404%。
云计算技术和智能驾驶技术,作为人工智能领域新兴的热点,占比分别是1572%和 1484%。
深度学习虽然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基石,但其作为通用方案,在具体的落地上反而要落后于计算机视觉,占比 1456%。
其后按照数量排序分别是占比 719%的智能机器人技术、占比691%的语音识别、 占比673%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百度第一,外企申请量占比20%
从专利申请人来看,虽然排名第一的是中国企业,但在前十中也有两家外企。
具体来看,百度排名第一,专利申请数量为5712件,超过第二名(4115)近1600件。
微软作为外企在华申请人,排名第三有3978件,这应该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密不可分。
往后是浪潮、华为、三星、阿里。学界方面,以工程应用为核心竞争力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排名第八,申请了3048件。国家电网第九,浙江大学第十。
虽然是中国主场,中国企业相对来说有很大优势,但外企在中国申请专利的数量也不容忽视,前十来华申请专利的外资企业占比达到20%。
在国外来华申请人中,排名前十的中,有七家来自美国:微软(第一)、谷歌(第四)、ibm(第五)、英特尔(第六)、福特(第七)、高通(第八)、通用(第九)。
这也体现出了美国企业对于中国人工智能市场的关注。
其他中,来自韩国的三星排名第二,来自日本的索尼和丰田排名第三和第四,也反映出了日韩两国对中国人工智能市场前景的认可。
分领域百度斩获四项第一
整体之外,在每个领域也各有各的特点。
深度学习
我国深度学习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增长势头迅猛,2018年一整年的深度学习专利申请量达到24203件,是前一年的174倍。
而具体到深度学习专利的申请机构,申请深度学习专利数量前三名的机构都在企业界,分别是百度、平安科技和。
其中,相比其他企业和高校,百度和平安科技两家遥遥领先,分别申请量1429件和1188件专利。
语音识别
语音识别领域,技术相对成熟,2017年是此前语音识别专利申请量增长最快的一年,2018年增速相对放缓,但也已经到了惊人的7249件。
而从申请机构来看,语音识别专利申请量前十名全部都是科技。
而且,第一名百度甩开第二名平安科技一倍的数量,达到933件,可以说是这一领域的专利霸主。
自然语言处理
nlp领域近年来技术突破明显,去年国内的nlp专利申请达到了7498件,比前一年增加了超过2000件。
而具体到申请机构,百度依然保持第一,达到了938件,而且比第二名微软多300多件专利申请。
而在高校之中,nlp专利申请数量排名第一的是北航,其次才是浙大和清华。
而回顾这前十名机构历年的申请数量,会发现百度、平安科技、等中国互联网近年来申请非常积极,而在2004——2006年,这一领域还是微软的天下。
从语音识别到自然语言处理,百度在两个领域上都遥遥领先,因而小度智能音箱取得非常高的销量也是很好理解的一件事了。
计算机视觉
接下来,看看整个ai领域的最大热门:计算机视觉(cv)。
2018年整年,cv专利申请量达到了31509件,超过了其他所有的领域,甚至是不少领域的2——3倍。
毕竟,cv是ai的最大应用领域之一,无论是识别还是生成,都有着巨大的应用空间,而目前计算机视觉的商业落地也在紧密进行中。
cv领域的排行榜上,领先者并非科技,而是科研院校。
第一名中科院,cv专利申请数量达到了3177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三所高校也有不错的表现。
而在企业界,、三星、联想、索尼、oppo、百度都进入了前十名。
从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比例来看,cv领域还有丰富的科学研究空间,这也将能带来更大的落地机遇。
智能驾驶
过去几年,自动驾驶、辅助驾驶等相关技术一直是一大热门,目前也已经走到了落地试运营的阶段。
而支撑自动驾驶真正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是智能驾驶相关的技术。
可以看出,2018年,智能驾驶专利申请量达到了17974件,这个数字是2000年的116倍,可见增长十分迅猛。
而智能驾驶专利的申请者top 10排行,则和前面几类的排名大不同,只有位于第十名的吉林大学一所高校,其他位置则被丰田、福特、本田、博世、通用、现代、吉利等汽车和汽车供应链占据。
在汽车圈之外,唯二两家分别是百度和华为,百度还是榜上的第一名。
而如果看到这前十名玩家历年的申请数量图,会发现自动驾驶此前还是丰田、吉利、博世们的天下,自从2015年起,百度和华为才加入这一赛道,并且后来居上。
从互联网全面转型ai,相比其他科技,百度的确有足够的实力在自动驾驶技术上投入最多的资源。
云计算
和前面的cv、nlp领域不同,云计算早有发展和应用,因此早在2010年前后就开始了迅猛增长的势头。
而云计算专利的申请巅峰则是2017年,申请数量达到了15466件。
而云计算专利申请者数量前十名则全部都是企业,浪潮、微软、奇虎科技位居前三,此外bat三家也全部上榜。
机器人
同样,智能机器人领域的专利申请也是呈指数型增长,2018年专利申请数达8458件。
报告中专门指出,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实用新型占比 3257%,发明占比 6743%, 说明有三成多的发明创造以短平快的方式提出。
而智能机器人领域的专利申请数前十名榜单中,分别有6家科研院校和4家企业,前三名分别是光年无限(图灵机器人)、华南理工大学和国家电网。
中国ai实力不断发展的注脚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总体,还是各个细分领域,中国的ai专利数量近年来一直呈指数上涨,这与ai学术的进步、产业的发展整体成正比趋势。
而在全球,ai的发展与进步也是这样迅速向前推进的节奏。中国ai,与全球同步向前。
而在技术与商业之争中,专利保障意味着自主权,意味着技术壁垒。
谁掌控了专利,谁就能成为ai发展中的领头羊。
虽然中国ai,一直被诟病“卡脖子”,核心技术不足,但包括ai专利数量、ai企业发展、ai竞赛成绩在内,越来越多的证据也表明,中国实力正在变得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