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众口评书】评《鱼挂到臭 猫叫到瘦》:梦里相依偎

和更的的神交已久。香港知青协会召开潘啸鸣博士专著《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研讨会,更的的和我无法参会,各自提交了书面发言。消息和内容是在多处知青网上知道的。现在香港知青出版社要为知青更的的出书,蒙老三青眼,嘱我为此写篇千字文。同为知青,同为知青码字人,凭一张知青名片,有求必应,有诺必践,不揣冒昧,写了!从新的数据可以看出,免费全本小说市场影响力越来也大,产品占有率也相对的增多,未来很有潜力。
我在国家出版社工作多年,为稻粱谋循规蹈矩多年,内心极端厌恶出版审查制,把许多好作者好书稿扼杀。按改革开放初期文艺有点复兴时的口号,读书无禁区,再复兴下去,应该是出书无禁区。跃跃欲试,摩拳擦掌,不料中途夭折,无疾而终。知青出版社在万马齐喑之际,有胆有识,敢闯白虎堂,岂能不捋袖相助?
更的的大约是浙江知青,写的是浙江乡间事,书名文雅了些,《梦里相依偎》(即《鱼挂到臭猫叫到瘦》),远不如书的内容生猛,倒是题记鱼挂到臭,猫叫到瘦生动传神,建议以此为书名,为了不亵渎女知青,可否叫《鱼猫之恋》?全书近30万字,写的是知青的爱情。首先,知青有没有爱情?其次,知青的爱情是否普遍?我当知青时间不短,自以为有发言权,以个人经历和身边事看,我向来持否定态度,看完更的的这部长篇,我先否定了自己的非人性化结论。其实,凡有人群的地方,必有青春的跃动,必有两性的吸引,必有美好和不那么美好、纯洁和不那么纯洁的爱情存在,必然出现文学永恒讴歌的主题。
封建专制,可以禁锢形而上,窒息头脑,压制思想,消灭异端,但似乎难以禁锢形而下,性动力的顽固强大,既是人类繁衍壮大的保证,也是社会文化传承延续的保证。佛洛依德的论断,能与最先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论断并驾齐驱,自有它的基础和魅力。
看卜伽丘的《十日谈》,从一百个故事里看出,在蔓延欧洲的黑死病威胁下,少年男女不忘寻欢作乐,充溢青春汁液的男女情、少年恋,依着生命的本能,寻找着爱神的抚慰,自然而然地表达了欢乐在人间这个反封建反教会的人性自由主旋律。死亡的胁迫尚且吓不退生命的欢乐,流放、变相劳改又怎能窒息年轻人的青春欢乐呢?生命的本能是延续,不断地往前,谁也不能阻挡。方向如何,结果如何,全然不理会。这就是充盈的生命底气,一部作品有了底气,就能走得很远。更的的的长篇,无疑具备了生命的底气。
浙江贫瘠农村中的知青生活和我们熟悉的海南兵团知青生活又有很大不同,使阅读有了新奇感。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在于禁锢的严苛程度不同。农村是保存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统最好的冷库。所谓礼失求诸野,就是这种冷库保存作用。农村偏于保守,稳定而顽固,足以抵御狂飙突降的各种革命,防御灭绝人性的政治迫害。禁锢一少,人性便多,流落农村的知青,可以比兵团知青有更多青春狂舞,更多自由流窜,更多自主生活。当然,也更加贫困,常忧断粮饿饭。更的的笔下的浙江知青,口无遮拦,行无定规,更显得天真烂漫,更做得无法无天,令我们谨守兵团纪律的海南知青自愧。
张艺谋买下《山楂树之恋》拍电影,据说拍得纯净非凡。这令我疑心。知青群体不纯净,在那非人岁月里所有人不可能纯净。不纯不净才是正态常态。可以说张大导拍的是理想,也可以说拍的是虚伪假象。而所有的理想,经过文革的摧残,早已崩塌。相比下,更的的笔下的知青,表现更为真实,行为更为驳杂,言行更为可信。书中出现的挂屌汉,有男知青,有男村民,常受性的驱使去寻找女性;书中的女知青,为了脱离贫瘠的农村回城,虽然有青春的冲动,却不敢接受这群饿猫野性的呼唤,强行抑制本能,活生生把自己挂起来,其中的委屈、悲哀、惶恐,催人泪下。书中农村的年轻妇女,对男知青的爱慕和爱护,虽近性乱,亦传出丝丝温暖,令人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