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宋清辉
(作者系经济学家、财经评论员、独立撰稿人、公共关系专家,专栏作家。并担任中国质量万里行社会质量监督员、中国50人独立经济学家论坛首位副主席、中信金融家论坛首席经济学家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体制与金融市场,著有《一本书读懂经济新常态》。2015年曾获得证券时报社“最具影响力财经观察员奖”)本文为作者应湛华研究院特邀为《湛华商业评论》原创;请勿商业化使用,如欲转载,请保留原创声明。
友情提示:湛华研究院由北京湛华世纪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投资运营,主要从事“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公司对标管理和品牌提升战略”“公司商业模式与经营决策成功之道”等大型研究项目,最终将研究成果发布在《湛华商业评论》自媒体系列公号,并以湛华“公司对标管理研究文集”丛书形式结集出版。
连续亏损了九年的电商京东在2017年第一季度的转亏为盈或能证明,对阿里巴巴而言,阿里云的发展是关键一步。在中国网民数量开始饱和的背景下,传统的电子商务又将进入优胜劣汰的洗牌浪潮中,盈利难度将继续增大。不开辟更多的营收空间、不通过新型模式将原有的用户群体转移至新产品中,传统的电商只能在客户流失的过程中等死。
亚马逊已是全球最为卓越的新科技公司。其领导人贝佐斯(jeff bezos)极有可能成为全球首富。而在中国,阿里巴巴同样是一家在新科技方面咄咄逼人的超大型公司。两家公司的共同点是,业务均从电商转至云服务。这样,因其商业模式的一致性,两家公司就具备了放在一起讨论的价值和方法论基础。深入分析,两家公司都适应了各自国家的市场,因而具备了略有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因其所在市场的差异,便有了颇令我们深思的对标价值。
阿里巴巴发家于中国电商市场,与亚马逊并没有类似当前京东与阿里的“鹿死谁手”的“敌我”关系。可是,一旦到新科技领域,从大数据到云计算,两家科技巨无霸都纷纷在对方国家建设数据中心,且不约而同地在其他国家各自以独特的方式拓展云计算业务。颇为重要的是,当前阿里云在技术等方面的确与亚马逊aws有很长一段距离。在现有基础业务基础上,若要决胜全球,阿里或可系统注重“数据主权”背景下的品牌形营造战略。
作为创新性企业,亚马逊的云服务是全球迄今最为卓越的
成立于1995年的亚马逊是美国最大网络电子商务公司,也是网络上最早开始经营电子商务的公司之一,开始时只出售图书,现在则扩及了范围相当广的其他产品,已成为全球商品品种最多的网上零售商和全球第二大互联网企业。2017年2月,brand finance发布2017年度全球500强品牌榜单,亚马逊排名第三。
亚马逊在发展过程中在不断创新、转型,包括电子书、手机、流媒体音乐服务、生鲜服务、街头便利店等等,这些创新转型令亚马逊的私人服务业务进一步扩大,其中对亚马逊发展影响最大、推动其股价不断走高的则是云服务。
为了管理超大型数据中心、复杂软件系统以及内部各项目团队协同开发的问题,亚马逊通过一套通用基础设施服务的体系,用统一的标准化接口将整个团队串联起来,这就是亚马逊云服务即aws(amazon web services),明显提升了提升项目团队的开发效率。
亚马逊云aws在全球的数据中心
aws的成功让亚马逊在2006年开始酝酿将这些能力和经验输出,aws的公有云服务是当前大量互联网公司模仿的对象,因为这种做法真可谓颠覆世界。公有云可以让创业公司在初创期绕过it硬件即固定资产设备的投入,意味着企业将在初期减少数十万、百万甚至千万元的成本,仅需通过多次小额支付就可以从公有云上取得传统it设备的功能。这个模式大获成功,硅谷超过80%的初创公司都成了aws的忠实用户。
根据市场调研synergy research group的数据,2017年第一季度,aws仍保持着市场领先地位,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3%。虽然微软、谷歌、ibm、阿里巴巴和甲骨文第一季度的增长速度都高于aws,但是aws的收入仍然比这五家合起来更高。
数据可以显示aws对亚马逊转亏为盈的重要性。亚马逊在2015年10月22日发布的2015年第三季度财报中显示,其净利润为7900万美元,较上年同期净亏损4.37亿美元实现扭亏,宣告该公司亏损20年后终于盈利,其中aws贡献巨大。
亚马逊2017年一季度的财报显示,公司报告期内收入同比增长23%,达357亿美元;整体净收入达到10亿美元,毛利率37.2%,同比增长200个基点,其中aws的净收入达到8.9亿美元。亚马逊的绝大部分利润来源来自于aws,因此其主营业务也应该成为云服务。
而aws早于阿里云推出,产品和功能相对阿里云更为丰富,几乎是什么功能都有,而且从个人,中小企业,到大型应用都可以应付。因此aws的全球市场份额比第二到第五加起来还多。作为国际化的云服务公司,aws看中的往往是大型企业,为这些企业提供一系列覆盖了网络、应用、认证、接入、安全等方面的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为企业打造了新的网络生态。
本文为作者应湛华研究院特邀为《湛华商业评论》原创;请勿商业化使用,如欲转载,请保留原创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