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太原县城的绝技绝活,真是让人瞠目结舌!


晋祠庙会
晋祠农历七月初二传统庙会,古称“赛神会”。
赛,即祭祀,实际上是祭祀圣母邑姜诞辰的盛会,是流传于当地的一种汉族民俗及民间信仰活动。
明清至民国时期,晋祠庙会同时也是晋、冀、绥、豫等数省商业交流的盛会,规模宏大,形式多样,声色优美,参与庙会的人数众多,也是各种民间艺术展示的总汇,具有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
晋阳风火流星
风火流星,听名字就感觉很特别。事实上,这是一门独特的社火表演艺术。
一条长长的绳子两端,各拴着一个小小的铁笼,其中装着炽热的炭火。表演者通过两手做背花、满头花等动作,使绳子两端的铁笼在空中由慢到快旋转,柔软的绳子就像坚硬的棍子,加上笼中火花四溅,形成各种图案。
风火流星将锣鼓艺术、民间杂技、传统武术融为一体,极具有观赏性。在民间艺人的手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至今已传承一百多年。
南街二月二焰火
南街焰火源于古晋阳、明清太原县(今太原市晋源区)。
南街焰火主要是老架火。老架火按层次摆设:一共十二层,闰年按十三层摆设,主要是摆放鞭炮,其中跌架炮别具特色,在最顶层还要布置一个火神庙。架火要按牌楼形式设计,既要便于人上去摆放鞭炮,又要有一定的格式,彩绘上秀丽山川诉说着美丽的传说。
老架火象征着月月上进,节节高升,红红火火,越烧越旺。
如今,传统焰火与现代烟花相结合,碰撞出越加绚烂的火花!
晋源风筝
晋源风筝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早在明清时期,传统的放风筝活动和春季踏青就已成为晋源古城的一项深受当地老百姓喜欢的娱乐形式。
晋源风筝的独特之处在于以传统工艺制作,主要以软翅盘鹰、龙形风筝、硬翅风筝、板子风筝为主,其制作精美,扎工考究,画工独特。
不仅如此,晋源风筝还将当地的风土人情与民俗习惯融入其中,独树一帜,令人赞叹!
晋阳花馍
花馍是明清太原县城地域内的一种食品,还是一项民间手工传统工艺。
顾名思义,花馍也是馍,是用食用面粉制作的一种食品。但花馍更多用于礼品、供祭品、美术品、工艺品,主要用于礼仪时的赠送礼品、祭祀的供品。
在过去的太原县城,但凡逢年过节或是有重大节日,人们总会花费大功夫做花馍,或赠送,或祭祀,以寄托美好的祝愿。
晋阳三三叉
每逢年过节或者喜庆的日子,总少不了“晋阳三三叉”的表演。
说起来,“晋阳三三叉”的起源还要追溯到唐朝年间,据说是当时将士们得胜还朝的庆祝动作,而后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表演形式。
一米多长的木棍顶端,套着带有三个分叉的铁器,表演者将此道具通过胳膊、肩膀进行舞动。
历经风雨,悠久传承。
现如今,晋源人能够把"三三叉"舞出二十四种花样,成为节日喜庆和祈福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
高家班吹打乐
在晋源区古城营村,有一支家族乐队颇有名气。
这支家族乐队的成员,都为高氏家族的成员,并且是子孙相传,名为“高家班吹打乐”。
据说,最初这支乐队是明代三重臣之一王琼的专属乐队,乐队中特有的疙瘩锣,是明正德年间皇帝所赐,只有该乐队才能使用。
直到现在,家族中还保留着古老的《工尺谱》。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家班吹打乐”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又注入进了新的元素,古今融合,大放光彩!
晋阳凤凰城
在古时,太原县有一个美称,名曰“凤凰城”。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中国古代在建筑城池时,有模仿动物造型的习惯。明初所建的太原县城,其模仿的动物便是传说中的凤凰。
所谓凤凰城,仅是指城池的整体形状而言,古太原县城东西宽,而南北窄,其造型如同一只展翅飞鸟,故有“凤凰”之美称。
此种建筑布局也寄托着美好的寓意,望后世子孙都能成龙成凤!
二鬼摔跤
“二鬼摔跤 ”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表演。
表演时,表演者背驮二鬼摔跤道具,通过其腿、背、臂等综合协调动作,给观众以两个“鬼”在摔跤的外观表现,十分引人入胜。
据传,“二鬼摔跤”的渊源是由蒙古族摔跤比赛而创意的, 演变到后来,已不是一种单纯的表演,而寄托有祭鬼神之意。
这种传统民俗表演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在晋源的一些农村地区风行。
社家鼓
社家鼓,有些人称之为社鼓,或社火锣鼓。
它的由来或许与远古的社神(即土地神)祭祀有关。到后来,乡村中祭祀百神的酬神娱乐组织,也称为“社”。而酬神时以社为单位表演而兴起的各类歌舞百戏及杂耍技艺,则称为“社火”。
于是,伴随着社火表演的伴奏锣鼓则被称为“社鼓”或“社火锣鼓”。
而在太原市郊,一直将这种锣鼓演奏称为“社家鼓”。
明清时期,太原周边乡村地区迎神赛社活动频繁,而社家鼓在各家结社活动中的地位也日益突出。
直至现在,社家鼓的演奏依旧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