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画桥与辉山塔


蠡 山访古
六月天气,尚在梅雨季节,空中弥漫着朦胧的雾气。16日早晨,从湖州出发,我们慕名寻访范蠡与西施当年隐居的地方,即现在的德清县城武康东部的干山镇蠡山村。
停车地是蠡山村委会所在。对面就是范蠡和西施的雕像,我们已然来到了传说中范蠡带西施隐居之处——蠡山。
进入村前有一新建的牌坊,上书:“吴越春秋”几个大字,仿佛引人进入古越境地。石雕的一侧走廊,有文字介绍蠡山八景、范蠡及西施生平。我们随后上山。说是山,其实山并不高,绿荫浓密,藤绕树绕。清代《德清县志》记载:“昔范蠡扁五湖,寓居此地,属三致千金之一。”
志载,蠡山是水乡平原中的一座孤山,如螺浮水面。山侧即蠡山村。蠡山有八景曰:陶朱古井、西施画桥、碧山凤翥、翠岭马回、石池剑跃、柳浪浮珠、竹林云屋、松峤天梯。
我们边行边赏山景。入山不久,见一亭,名“西施亭”。前面不远处便是蠡山祠。上山时,天公作美,迷雾慢慢散去,天蓝山青。蠡山祠于清光绪年重修,为纵向中轴建筑,分三进,层层递增。第一进为蠡山祠大门,上为戏台,下为门洞,入内是第二进,庙门上四字“庙貌扁舟”,令人费解?两边厢房门上有木刻雕花,金粉漆过,里面坐着一位奶奶,嘴里念念有词,手上拿的不知何物,见我们问她,说孙女儿要考试,她来庙里给菩萨上上香。原来庙内供奉的是范蠡(文财神)、文仲、西施(蚕花)三神像。庙后两侧沿石阶而上,即为蠡山八景之一:松峤天梯,传石阶为山上岩石凿成。
上去第三进,为三圣殿,殿内西侧有古井,曰陶朱古井(人称范蠡为陶朱公),实为岩壁自然成井,井内有水,传说为范蠡西施当年使用过的井,终年不涸。从三圣殿门前的平台上放眼远眺,最前面的戏台顶部为歇山顶建筑,似扁舟之首,微微起翘;第二进屋脊上雕有二龙戏珠,整个建筑形如一叶轻舟。遥想当年范公携西施,泛舟五湖,栽桑养蚕,筑簖养鱼;又经商致富,三致千金,接济于民,成就一段千古佳话。不管这个故事的开头多么让人无奈抑或是痛恨,民间传说中,美满的结局总寄托着人们善良的愿望。
此时晃然明白,心中暗自赞佩,古人的想象竟如此的超凡脱俗!难怪德清里人、晚清学者俞樾欣然为庙题字:庙貌扁舟。
随后我们又寻访了普济桥、三仙桥、茆山高桥、西施画桥,回程路上又欣赏了辉山古塔、宁远古桥,别有情趣。此处按下不表,待下文分叙。

蠡山祠正门
蠡山访古
庙貌形如扁舟
范蠡(文财神、土地菩萨)
逢庙进香
晚清学者俞樾题字:庙貌扁舟

庙貌扁舟,留悬念,神来之笔,高手!
玉米婆婆是你啊,呵呵-----------

普 济 桥
我们从蠡山南侧下来,穿刘桥村而过,就在村头转弯处,与一座老桥不期而遇。
它的名字叫普济桥,为三孔平梁式古桥。普济二字源出于佛家用语,原意为普济众生。佛家认为,大众营营扰扰,如溺海中,佛以慈悲为怀,施宏大法力,尽力救济他们以便登上彼岸。普济二字作桥名,各地皆有,唯此处用名最为贴切,为什么呢?细看此桥,以石板为梁,石板既是梁面又是桥面,桥面设计非常别致,纵向桥面分三部分。中间砌成台阶,每级石阶低矮宽阔,方便老幼上桥步行,虽然桥心石的花纹已被岁月磨去;台阶的两边是平坡,又可推车而行,那种细致到骨子里的体贴,令每一位从桥上走过的人,心里生出暖意与感动。桥上望柱饰以石刻覆莲,典雅古朴,覆莲为佛教吉祥物,有逢凶化吉,保佑众生平安度桥之意,真乃佛家慈航普度的胸怀。
远看此桥,那桥两端微低,桥中段高起,正中有“普济”二字。桥墩由四块石板砌成,桥中孔高大、边孔稍矮,经数百年风雨,仍然挺拔壁立。
整个桥面形成大气的弧线,与其下的桥墩刚柔相济,挺拔而不失优雅,端庄而不失灵动,简直让人叹为观止。据考证,此桥于清乾隆年间重修,并保留了大部分原构件,有宋元风格,现为德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想起了佛教故事中的一段话:我愿化身一座石桥,经受五百年的风吹,五百年的日晒,五百年的雨打,只求她从桥上走过!
普济桥,你的守候又是什么呢?

我愿化身一座石桥,经受五百年的风吹,五百年的日晒,五百年的雨打,,,

描述:蠡山访古
蠡山访古
行前看介绍
西施亭
蠡山苍翠
庙内抱轩
蠡山祠全景

离开普济桥,行不多久就到了三仙桥。车停在马路边上的村里,马路边有块石碑,上面介绍三仙桥,我没顾得上细看,直接进村,从这户人家的后门绕到前面,转弯后,一条窄窄的小路通向前方,偷蛋龙说,前面就是三仙桥。传说记载,三仙桥西岸,垂柳成行,风吹柳浪,雨后河水,水泡如珠,故为蠡山八景“柳浪浮珠”之美。
穿过短暂的林荫,还未走近三仙桥,我们却被远处同条河流上一座老桥吸引过去。越过鱼簖,远远可见那桥雄跨水上,索性我们就站在三仙桥上欣赏远处老桥,却忘记了我们明明是来看三仙桥的。偷蛋龙介绍说,那就是茆山高桥。原来这座桥被茂密的藤蔓缠绕,如果不是脚下有水,断不会想到我们所站的地方是一座老桥——三仙桥。看完了茆山高桥,回头看另一边不远处,公路桥上车辆往来频繁,在公路桥与三仙桥之间还有一座石拱平桥,上有几个字:东风桥,旁有人说文革的产物,桥头荒草漫漶,已寻不到上桥的小道,胡乱拍了一个照片作罢。
我们站在三仙桥上,见桥头有桃树数株,果实累累,正待成熟。桃树掩映处,有几户人家。我们走近一户人家,见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娘姆,正在给一条围巾织流苏,我们问她做这个有多少工钱?老人说,这个只有几角钱,闲着也是闲着,这样做做也好。我正想看村牌的名字,突然发现走廊上方有一窝小燕子,两只小雏燕伸出小脑袋。“还是不要打扰它们吧”,云巢老道说,它们就要试飞了,老燕子在天空盘旋,它们在学着呢。
离开老桥前,我又回首看了几眼三仙桥。想那春天,桃花夭夭,陪伴老桥,定是别有韵致。本想看看桥的名字,却无处可看,只能从桥身缠满的藤蔓中,联想此桥的历史与苍老。只是不知有哪三位神仙艳羡人间美景,来此畅游?
告别老娘姆,我们走向茆山高桥。通过一处小田埂,野草丛丛,野花簇簇,倒也开得热闹而令人惊喜,同伴有的留恋此景不肯快走,边走边拍,摄了不少好景致。
走近茆山高桥,要不是这头的新土还无青草铺陈,谁也猜不到茆山高桥是乔迁来此。桥头一侧,茆山高桥移建前的楹联断石残存一块,偷蛋龙说:此桥原在干山镇茅山村,东西方向横跨杭湖航道,附近原有平政高桥、蔡家桥。当地有谚:九里三环桥,平政茆山蔡家桥。因影响杭湖航道通行,另二桥已拆除,改钢筋混凝土大桥。此桥的移建,堪称德清县保护老桥之肇始,而平政高桥、蔡家高桥只能存留在当地人们的记忆里,今天来访的我们已无缘得见其当年一河三高桥的胜迹了。
我们走上茆山高桥,有41级台阶,桥心石为武康紫石,上有“瓶插三戟”图,花瓶中插三把戟,寓意平升三级,这是造桥人为过桥人送上的美好祝福。桥栏设望柱八只,上雕石狮,护栏两端有抱鼓石。
德清的朱惠勇考证,全国数万座老石桥中,此桥联的字数最多,实为罕见。
南面主联是:
东西是城镇通衢,兵燹几经,遂使徒行资一苇
南北贯杭湖要道,规模重焕,于今利济足千秋
南面副联:
峦岗接溪流,仙翁策杖探龙穴
宸宇逼霄汉,天人乘舆渡麟台
北面主联:
溪水南来,考余不残编,九里中此推砥柱
岗峦西峙,访陶朱故址,千载下犹胜剑池
北面副联:
皓月偃中流,碧云南渡第氏宅
斜阳映古树,画桥西畔范蠡祠
茆山高桥的桥联当时未及拍照,以为可能是新联。回来后我是从朱惠勇著的《湖州古桥》里看来的,因写桥而不提桥联,显然不尊重前人造桥的民俗、文化,故在此补上一笔,今人已想象不到当年造桥的隆重和不易,桥联是古桥文化的一部分,没有了桥联,遑论桥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站在桥上向远处眺望,初夏的晴空,碧蓝如洗。蠡山青岱,蜿蜒而至,山翥若凤;山下白墙红瓦,绿荫中起伏如画。村前碧水,鱼簖错落,此处真乃山雅水静村闲之绝佳胜境,幸甚游之!
注:
1、茆:[mao]百度字典,茆同“茅”。《德清县志》上写的是茅山。
2、燹:[xian]野火。多指兵乱中纵火焚烧。
3、翥:[zhu]鸟向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