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对于农村来说,基本上都存在这样一种状况,即“有资源缺产业、有龙头缺基地、有产品缺品牌、有示范缺平台、有规划缺落地”,包括今天在很多农村来说,这一现象都是极为普遍的。如何破解这个问题,现如今各地都在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农村发展路子,借鉴了很多先进经验模式,无非也就是力争改变这一状况。
而现在,对于农户来说,想要发展点种养殖业,资源有,技术有,资金也有路径可以解决,但很多人都不敢轻易就下手,想来想去,最终还是没能真正将种养殖业作为一种创业途径。但也有很多人在一片争议声中将项目落地,有成功者,但也不乏失败者。究其原因,终究还是没能解决产品销售的问题,市场打不开,农产品没人要,就会让种养殖者产生挫败感,从而丧失积极性,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为了解决资金不足、技术不足、资源不足、销售渠道不足等问题,现在在农村出现了大量专业合作社,人们开始整合资源,整合生产要素抱团发展,但也会因为市场问题这件事而发愁。团队尚且如此,更别说我们分散经营的农户了,无法结合市场来种植,对分散经营的农户来说,只能按照习惯种养殖,价高价低全凭运气。
实际上,在农业产业领域未出现生产、销售、初加工的明确分工时,也就是在没有大量的农村经纪人出现时,对于没有专业市场信息来源渠道和营销技巧的农户来说,还真不敢规模化的发展种养殖。因此,在农村发展种养殖业,如果解决不了农产品的收购问题,很多人宁愿不做也不敢轻易发展。而一些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在看准农户发展种养殖业的这方面顾虑以后,便采取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将生产环节交给农户,销售环节和加工环节由公司来处理,这样利用公司的品牌效应增加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销售量,即整合了农村的生产要素,又减少了公司的生产成本。
现在又增加了“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村委会+基地+农户”等等模式,在现在的农村,但凡是有点规模化的农产品基地,都会采取这些模式在发展。而为什么必须要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相结合的方式才能更好的发展农业产业呢?下面我们来看看这种模式的运行情况。
“公司+基地+农户”实际上是三个层次的联合体,公司以其自身拥有的技术、资金、设备、人才等等优势通过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而基地则是整合分散经营农户的土地、劳动力等等生产要素发展而来。公司利用基地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以合约的形式把农户与公司链接起来。农户负责生产,公司负责加工和销售,而基地充当两者的“中介”作用。
在实际运行中,公司则靠自身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对农产品价格进行预测,再与农户签订合同,确定本年度所需农产品的生产数量、品种,实时进行技术指导,确保农户能生产出品质高能达到一定指标的农产品出来。在后期销售和技术上都不愁的情况下,农户只顾生产就行,至于能不能销售出去那是公司的问题。而对于公司来说,也是百利而无一害,所以,在农村,人们都热衷于这种结合的模式。
不过,虽然农户有这种强烈合作愿望,但公司不一定有这方面的经营战略,即使有,也会选择条件较好的地方来作为原料供应基地。那么对于一些偏远的地区或者条件达不到公司要求的地方来说,这种模式就难以实现,所以这个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种状况,一边是农户渴望合作,一边是没有合作对象。现在基本上没有这种经营模式的地方,农户通过发展种养殖业而致富的情况就较少,大部分致富方式都是通过外出务工,或者极个别能力较强的能人发展一些特色种养殖而致富,其他靠种地的农户收入都不是很高。
因此,在农业龙头企业较少无法覆盖到所有农村农业生产领域的情况下,农村“有资源缺产业”的情况依然会持续。所以,在当前的农业产业发展中,培育龙头企业也是重中之重的一项紧迫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