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富士康A股上市看IPO审计

从富士康a股上市看ipo审计
就在今年春节的前一周,一则超级大新闻再次在a股市场上激起惊涛骇浪。
2月9日,证监会官网挂出了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此说明书显示,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计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也就是说,这座超级工厂即将冲击a股。
众所周知,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而且在我们的印象中,它一直是一个“血汗工厂”的形象。但在近几年,富士康一直计划向科技产业的上游进军。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就是其实施这一计划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是富士康集团的子公司,于2015年在深圳注册成立,主营业务包括通信网络设备、云端计算设备、工业机器人以及物联网等等,基本囊括富士康未来想要转型并发展的所有科技领域。招股说明书申报稿中显示,富士康工业互联网2017年实现净利润15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10%;同期营业收入3545亿元,同比增长约30%。2017年末公司总资产1486亿元,总负债1204亿元。此次ipo募集资金约273亿元人民币,主要聚焦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云计算及高效能运算平台等八个项目进行投资。
对于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业务板块将在a股上市,许多台媒都颇有微词,称台湾市场马上就会被大陆边缘化,甚至彻底“吃下去”。且不说两岸媒体的态度,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冲击a股绝对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首先,富士康工业互联网有望成为a股市场市值最高的台资控股上市公司。其次,有望成为国内ai超级独角兽。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要想成功上市,成就上述功名,就一定离不开——ipo审计。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许多企业都想通过ipo来募集资金,随之而产生的ipo财务造假行为也逐年增多。近十年来就有300多家新股审核未通过。ipo审计是应对企业上市过程中财务造假行为的第一道防火墙。ipo审计,即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审计。ipo审计相比于普通的年审,有着时间长、程序繁琐;工作量大、内容复杂;要求高、责任重大;需遵循的法律法规多等等特点。要想做好ipo审计,使企业成功上市,审计师们需要准确把握应对财务舞弊的措施以及发审会可能会重点关注的问题。
应对财务舞弊的措施
严格执行审计程序
一些ipo失败案例表明,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没有按照审计准则要求使用函证程序,对未回函和回函金额与审计最终确认金额不一致的情况没有做出调整及进一步审计程序。这就要求我们在ipo审计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规范和审计计划执行审计程序。在函证前,充分了解企业的货币资金账户余额、借贷、抵押等情况;当出现函证结果无效的情形,审计人员应对其实施替代程序或追加审计程序;同时应当考虑其对发表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
制定ipo质量控制体系
审计质量控制不仅能提高审计工作的效果以防范审计风险,还能促使审计人员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由于ipo审计较普通的年审存在很大的特殊性,在制定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就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在制定ipo质量控制体系时结合自身和拟上市企业的情况,总结企业ipo造假的常见方法,制定专门的质量控制体系和标准。
提高审计人员执业水平
除了企业的蓄意造假,很多ipo失败的案例是由于审计人员缺乏相应的业务能力及道德素质,未能出具合适的审计意见。因此,事务所应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管理。可以通过定期组织业务培训、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审计人员诚信档案体系等方法来增强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发审会重点关注问题
1.毛利率
2.应收账款
3.收入确认政策
4.存货
5.关联交易及同业竞争
6.实际控制人
7.募股政府补助及税收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