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转型与发展,对于陷入困顿的企业是十分渴求的,但如何能够做好转型与升级?为什么迈起来那么的艰难?我们有必要从民营企业面临的困境中理出个头绪。
近几年来,特别是17年下半年,运动式的环保督查、巡查让很多企业不得不放缓脚步,去升级、转型等来应对环保对生产带来的压力,尤其众多实体生产型企业,大家普遍有以下的体会:
第一,政府行政行为,犹是环保等对企业生产越来越严的执行标准,普遍存在一刀切的强制性干预;
第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让垫资做项目的企业举步维艰;
第三,实体企业利润低,稍微出状况就可能入不敷出;
第四,企业管理与经营剥离,以管控营的教条、拿来主义管理,让经营愈加的恶化。
很多企业所有者表现出未来前景的担忧或失望,一些人已经办理或正在办理移民,或者把资金转到金融,房地产投资。
当然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对未来有一定的期望,正在寻找出路,比如积极进行技术升级,加大对环保的投入,一场由环境政策带来的变革正在所有经济体中酝酿,有的地方已经开始凸显转型、升级,有的正在转变观念的路上。
那么我们应当明确一个基本的观点了,那就是从国家对环境改善的力度和认知来看,中国经济的转型主体是全部的。
(二)
民营企业,特别是低附加值的,能耗大的、污染多的,在现在的大环境下,真的是举步维艰,原有的利润一部分要比以往更多的用来支付能耗成本,一部分要转化为治污成本,加之设备升级、技术替代等,无一不占用原本可成为利润的收入,阵痛是难免的,熬不过去就只能等死。
现在很多地方,不看企业性质,采用一刀切的做法,很容易导致一些基础资料的生产企业经营受影响,导致物价上扬,甚至出现有价无市的局面。
污染,人都不愿意碰,也不想碰,有污染代表着有害,但只要是人类活动,污染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以轻度、中度、重度去定义还不准确,必须对污染进行量化、当量化、总量控制等分门别类的界定。
(三)
现在我国,在环保上的法律条文并不完善,而且不同地方对条文的解读也不一致,很多时候环保执法时,没法可依,无据可循,而很多企业也是对环保治污的不理解,不情愿也不想去治理,而有的企业想治理却没有可执行的标准。
现在,针对大气污染,以关停小煤锅炉、禁止秸秆焚烧为主,倡导煤改气,即天然气锅炉替代煤锅炉;
针对水污染,所有新建厂或厂区,必须要有污水处理厂,出口水指标直接上网,对没有配套污水处理的一律取缔;
针对土壤污染,限农田转工业用地,企业所有排放物质,明设出口。
对于企业而言,尤其是能耗大,污染物量大的企业,该如何应对呢?
就能耗来说,天然气是污染低,但贵啊,一方气现在个别地方都到了6、7块钱,就是3元一方,也比同等可发热量的煤要高不少,所以能耗上的成本会是一大块的开支,在基本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势必只能提高产品价格来弥补能耗成本上的超支。
就污染来说,禁煤只是烟气排放污染减少,而对企业生产产出的污水、气味等是不能消除的,污水只能建设污水处理厂或者交第三方污水处置,固体污染物也只能上配套的处理设施以合规处置或交第三方企业处理,危废类污染物只能交具备危废运营资格的企业处理,而气味只能上系统的综合气味治理系统才能根本性的治理。这些实际上是企业应承担的责任,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些企业污染物基本都直接排到了环境中,谁也不担责,只是害了当地的百姓和破坏了当地的环境,进而造成今天企业不愿承担处理应尽的责任,要么推诿要么应付,治理过程艰难。
(四)
中国的企业,普遍的没有社会担当,不择手段的以盈利为目的,应花到污染治理的钱,都吃到嘴里了,想让他们吐出来,并且今后持续的要投入,这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是很难的,于是就出现各种黑色的利益链条,跨省市的进行非法转运、填埋、加工处理等,以抗生素菌渣、化工氰化物为例,菌渣被烘干后倒卖到饲料厂,添加到饲料中;化工剧毒物转运到垃圾填埋场不经处置,非法填埋。类似的事件很多,为什么还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犯罪入狱的风险在从事着呢?还是利益,在今天,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成了广大百姓的心理阴影,最痛恨那些为了利益而挣黑心钱的,毒奶粉、毒韭菜、假鸡蛋、纸浆包子等等,无论个体、企业乃至行业,无一不以利为先,为了利,不说污染了,什么都敢干,这部分企业就必须让他倒闭、取缔。
而对于一些正正经经的企业来说,从环境保护治理的角度,更应加强本企业所排放污染的认知,加深存在于气、液、固三态的污染物性质认知,以如何找到最适合本企业污染物治理的方式,如何高效的处理污染,尽可能的减少因污染治理不达标而被行政问责,限产停产,眼光再看远一点,尽可能保留对污染物的处理有可技术升级的空间,把污染物治理、环保放到企业生产链条中,而不是作为一个负担,而应就是做为企业的必尽之责任,要发展就必须全盘考虑,不要只顾着吃,不顾排。一个企业同人一样要健康成长,好的东西做成产品卖出去获得利润,而代谢物也要合规处理掉不能影响企业和周边。
(五)
之前,大部分企业的增长方式是机会型或资源型的,是建立在低劳动力成本之上的比较竞争优势,用一句话来衡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那就是以“低成本产品”为中心的模式,本质上,这是一种以产品为中心,而不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而这种模式是有问题的,当市场环境与劳动力成本供给发生变化时,危机就出现了。
中国民营企业能否从“低成本产品制造”的机会型增长,转变成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竞争型增长,这是本质问题。
“按需制造”,未来五到十年的赢利方式,只有很少一部分可以通过价格提高来获得,根本的出路在于消除浪费,特别是消除管理行为的浪费。
中国民营企业目前的困境,很大程度是过去的成功模式造成的。
过去在市场环境好的情况下,生产什么基本上都可能销售出去。销不出去,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降价促销,这就是价格战的由来。
但价格并不会永远生效,而且大家都打价格战,那利润从何而来?
回答是向劳动力成本与采购成本要利润。
向劳动力成本要利润的方式是加班,但成天加班,责任心就成了问题。
而供应商在价格压力之下如何生存?
于是相当一部分供应商便在原材料上动手脚,偷工减料就出现了、质量不稳定、交货期不及时、库存增加,就成了民营企业家们疲于奔命的事。
问:如果原材料上涨一倍,员工工资涨50%,你能够活下去吗?
回答:是,那要看下游让不让涨价。如果让涨价,那就没有问题,如果不让涨价,那活下去就很困难了。
以同样的问题问下游的企业,回答是,那要看消费者或市场让不让涨价。
我觉得这种回答清楚地表明了传统增长模式的困境:我们都在谈价格,而不是谈价值。
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如何办?解决方案是消除浪费。
钱花在客户价值层面的,多少都可以花,而不创造客户价值的,一分都不能够花。管理,不该花的乱花,这就是浪费!
企业管理行为的七大浪费:
1、偏离目标(价值定位)的行为
2、不讲投资回报率的行为
3、没有客户细分的行为
4、没有独特价值的行为
5、不聚焦地域、产品与客户的行为
6、 偏离有效产出的行为
7、偏离员工满意度的行为
所以,中国民营企业的转型根本出路在于一个根本,两个方向。一个根本是:从以低成本的产品制造为中心,转向客户需求为中心,两个方向是,一是消除生产浪费,二是消除管理浪费。
即使原材料与员工工资上涨50%,如果消除浪费仍然可以赢利,那么企业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也可以看成是成本的增加。
从企业实际出发,以环保政策法规为依据,简单逻辑是民营企业在转型中获益而不是受损,如何让他们在升级的过程中找到一些简单而有效的办法,也许这才是的真正出路。
毕竟实践告诉我们,活力在于企业的创造性,而不是源于专家、政客们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