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婆媳 以坚守寻觅古老美丽的灯路


台州仙居曾是中国最繁荣的工艺品生产出口基地,还有“中国工艺礼品之都”的美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球产业转移的大环境下,仙居的工艺品行业蓬勃发展。家庭式小作坊兴起,男人在外谈生意,女人就在家里做产品。
别看只是小作坊,竟慢慢发展出了木制、竹制、布制、蜡制、铁制等16个大门类、上万个品种的产业集群。小作坊慢慢变成了大工厂,代工来自全世界的订单,产品销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手工艺品耗时,时间就是金钱。但台州的女性似乎并不想完全地把时间都变成钱。逢年过节,她们更愿意停下手中的订单,为亲朋好友制作一些富有节庆气氛的“小玩意儿”——比如,元宵节的花灯。
她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不赚钱也要做”的“小玩意儿”,在多年以后竟会成为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她们,也在无意中成为了传统文化重要的传承人。
81岁婆婆王汝兰
【仍能制作二十余种单灯】
仙居皤滩古镇,古街88号,是一栋大宅。
敞开的大门左侧,挂着十余盏姿态各异的“走马灯”,右侧门则支着一张简单书桌,一老一少两位女性低头坐在桌前,手持“针笔”,正在往卡纸上刺出图案。
长者是王汝兰,今年81岁,她是仙居花灯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年轻的一位是陈彩平,今年47岁,正在申报花灯的省级传承人。
陈彩平是王汝兰的徒弟,也是她的儿媳妇。
这里是王汝兰的家,也是皤滩古镇的一处景点。2006年起,景区就按月给王汝兰发工资,请她在家上班。王汝兰脖子上挂了一张工作证——它由仙居县皤滩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发放,编号023。
在王汝兰的记忆里,逢年过节皤滩镇的热闹与繁华离不开花灯的映照渲染。
“临海的城,仙居的灯,黄岩乱弹呀呀声。”这是台州的古俗语。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在民间叫作“唐灯”。相传,其制作工艺源自唐代,花灯的特别之处在于整个灯不用一根骨架,而是由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纸张拼合而成。荔枝灯、花篮灯、绣球灯、莲花灯、宫灯……凑近细看,更加惊艳,花灯每一面,都盖有用绣花针刺出花纹图案的纸面。
整整13道的精细工序,仙居针刺无骨花灯“中华第一灯”的美誉,名不虚传。
虽然自明朝万历年间起,便有皤滩镇举行盛大的闹花灯活动的记载,然而,“唐灯”的制作手艺的传承曾一度停滞。
上世纪80年代,仙居县文化局及皤滩乡文化站开始对唐灯重新挖掘,有多年做灯经验的王汝兰很快就脱颖而出,并迅速深入到了钻研灯面图案与样式的领域。
耄耋之年,王汝兰依然能独立完整地制作二十余种单灯,包括:枝灯、菊花灯、圆球灯、小宫灯、宝石灯、花瓶灯、珠兰灯、花篮灯、喜字灯等。
47岁媳妇陈彩平
【花灯赚钱也没啥不好】
王汝兰的灯照亮了陈彩平的人生轨迹。
“做花灯的习惯在台州这里是一直流传着的。小时候家里给小孩子做一盏兔子灯,让孩子拉着满街跑,那就是过年了。家家户户都是这样。”但是,陈彩平嫁到王汝兰家后,她发现婆婆做的灯很不一样:“它没有骨架,但比小时候我们做的那些灯要更精美,更有味道。”
1995年,陈彩平产后在家带孩子。闲暇时间就跟着王汝兰做灯。
陈彩平有不错的美术功底,又会剪纸,加上王汝兰的悉心指导,她很快就掌握了无骨花灯的各道工序,并很快进入到了自己设计针刺纹样的阶段。
与“因为美,所以做”的王汝兰不同,陈彩平则希望能有更多人来欣赏花灯的美:“十几年来,我带着我婆婆和我自己的作品,去各地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和展览,确实拿了不少奖。但其实很多奖项都只是荣誉,并没有实质性的奖金收入。但即使是贴钱,我们还是要做。婆婆说,既然做了传承人,就要做传承人该做的事。”
2006年3月,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6月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益重视,仙居花灯也开始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并开始探索不同的发展方向。
有人开始尝试研发无骨花灯的模具,从而提高产量降低价格,让花灯能以亲民的方式回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也有人开发出了铁皮花灯,可以挂在户外,不惧风吹日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