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沟油去了哪儿?秸秆都是宝?低碳环保高科技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

水煮肉片吃剩后的油汤、麻辣火锅吃剩的红油、油炸春卷后的老油……这些老百姓口中的“地沟油”,消费者非常担心不良商家会再次回锅利用。
每到秋末冬初,秸秆焚烧就会成为老生常谈的热门话题,一方面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雾霾污染环境,甚至影响航班运输,另一方面,秸秆处理成本过高农民不愿承担,两者似乎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
而现在,这些地沟油、秸秆、湿垃圾等等,通过科技手段,都已经变废为宝,发挥其剩余价值,再次产生了经济效益。今天,我们以上海为例,来看看上海是怎么处置这些传统垃圾,“变废为宝”的。
一、地沟油变柴油
经过一系列科技手段的处理,地沟油精制得到了bd100生物柴油,然后再将bd100生物柴油和矿物柴油按照5:95的比例“勾兑”,就成了b5生物柴油(生物柴油占5%,矿物柴油占95%)。上海目前有18家餐厨废弃油脂的收运单位,收运单位将从餐饮饭店回收的地沟油运送到指定的处置企业,再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工艺加工将地沟油“变废为宝”,成为可以用于车辆的b5生物柴油。
从2017年10月底,上海开始试点对外销售b5生物柴油,为了让消费者愿意尝试使用b5生物柴油,上海市拿出补贴政策,b5生物柴油的升价比普通0号柴油便宜了3毛钱。目前来看,车主使用情况良好,未出现车辆零件积碳及油路相关的故障,有的车主还编了个顺口溜:“黑烟冒得少,便宜又环保”。加注b5生物柴油,降低重金属及细颗粒物等污染气体排放量10%以上,氮氧化物净化效率达80%。未来,上海市全市每年产生的三四万吨“地沟油”将全部变成生物柴油。而生物柴油的应用范围并不局限于车用,例如锅炉、船用、发电厂等都是可以运用到生物柴油的地方。
二、秸秆变燃料
农作物秸秆制作成燃料,比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硫排放少,更加清洁也更便宜。在上海市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一家上海农业科技公司在上海回收农作物秸秆的面积已覆盖16万亩。将这些回收秸秆制作成燃料,每年产能达10万吨,相当于生产5.3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12万吨、二氧化硫1000吨、烟尘820吨。
三、湿垃圾变肥料
根据垃圾组分分析,上海居民家中的湿垃圾,占到生活垃圾总量的60%左右。
原本,湿垃圾含水量高,易腐并产生恶臭,易污染其它垃圾,焚烧发电热值低,还容易产生渗滤液等二次污染物,是垃圾场邻避效应的罪魁祸首!
现在,利用科技手段,采用厌氧发酵和好氧堆肥两种工艺。第一种厌氧发酵处理工艺,可将湿垃圾转换成沼气、沼液、沼渣,以供热或发电;第二种好氧堆肥工艺可将湿垃圾变为生物腐殖酸土壤调理剂,用它来种菜,青菜菜叶油绿油,菜帮子壮实饱满,可广泛应用于农林业生产中的土壤改良,对于修复盐碱土壤、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提升绿量都有着积极地意义。
人们生活中的垃圾,正渐渐被高科技手段“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再利用。低碳环保的高科技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