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的上一篇文章中向大家介绍了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一系列背景,基本解释了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既然改革已是箭在弦上,那今天就来叨一叨将要如何改呢?
根据财政部相关指导意见,此次全国性的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大框架已定,各地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及财力自行招标选择软件供应商。据小编了解到的情况,杭州市会重新开发一套财务系统,原有的财政一体化财务系统将废止。对于年年要学习新知识应对新变化的财务人员来说,这也见怪不怪了吧。
总的来说,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会围绕四个“双”展开,“双功能”“双基础”“双报告”“双分录”,其中“双功能”“双基础”“双报告”是改革将要实现的目标,“双分录”则是具体实务操作要求。
“双功能”。在同一会计核算系统(强调是同一个系统不是“双系统”)中实现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双重功能,通过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五个要素进行财务会计核算,通过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三个要素进行预算会计核算。
“双基础”。财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
“双报告”。通过财务会计核算形成财务报告,通过预算会计核算形成决算报告。主要体现在:一是对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进行“平行记账”。对于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在进行财务会计核算的同时也应当进行预算会计核算。对于其他业务,仅需要进行财务会计核算。二是财务报表与预算会计报表之间存在勾稽关系。通过编制“本期预算结余与本期盈余差异调节表”并在附注中进行披露,反映单位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因核算基础和核算范围不同所产生的本年盈余数(即本期收入与费用之间的差额)与本年预算结余数(本年预算收入与预算支出的差额)之间的差异,从而揭示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内在联系。
“双分录”,由于受制于同一会计主体的限定,当同时涉及预算会计系统和财务会计系统的某一交易事项发生时,必须通过双重账务处理的方式,才能既确保同一政府会计主体的账、证、表、实四大要素核对相符,又能分别实现编制决算报告和政府财务报告。从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以及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进程来观察,“双分录”已不同程度地有所体现,但不同制度之间对“双分录”作用机理的理解及“双分录”范围的厘定却有所不同。具体实务中,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所涉及的科目也有所不同。
举个例子,一家行政单位在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时,很有可能出现预付款项或赊购的现象,行政单位也需要及时加以相应的账务处理,并借此满足相应后续管理的需要。在发生预付账款行为时,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所支付的款项必须计入“经费支出”科目,而对于预付所形成的债权也必须加以记录,并借此满足监督所购商品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入库的需要。恰恰因为受制于收付实现制原则,对行政单位所发生的预付账款,只能采用“双分录”思维来加以解决,为此采取了“借记:预付账款;贷记:资产基金”的方式来加以解决。当行政单位出现赊购现象时,为了满足实物管理的需要,必须对已经入库的赊购商品以“借记:存货;贷记:资产基金”的方式及时入账。对于因赊购而形成的债务,也必须设法加以及时入账,以满足监督业务部门其按照合同及时结算的财务管理需要,并借此规避行政单位违约行为的发生。同样因为收付实现制原则所限,对于赊购所形成的债务也只能依托“双分录”思维来加以解决,为此行政单位会计制度采取了“借记:待偿债净资产;贷记:应付账款或长期应付款”的方式来加以解决。
上面仅以行政单位为例,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所涉及科目有所不同,具体实务操作的差异将在以后的文章中慢慢展开。
王先静,中汇咨询与会计服务团队行政事业组主管。好吃不懒做,迷恋各种大饼,喜欢鼓捣各种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