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2017/18年德国大学排名出炉,为啥德国人一点都不慌?

近日英国的《泰晤士报》网站中发布了德国最新大学排名,面对这份全德排名最高的lmu(慕尼黑大学)只位全球第34名的表单,德国人表示一点也不慌。倒不是德国人有多沉稳或者对排名有多不屑,而是他们对教育有着自己一套的理解与安排:
1)平均主义
有人说德国的社会在西方国家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点也不假。德国高等教育的平均不单是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平均,更是学校内对学生的平均。没有对个别大学的重点扶持,官方资源平均流入了许多所一流大学,亦使得其中任何一所都缺乏百尺竿头再进一步的实力。即便是最近几年推出的精英大学计划,也是平衡了各地区、各大学的综合考量,对每个州、每家大学都是平均分配。如果德国人集中精力狠砸lmu这样的大学,那么新一代的牛津、剑桥、哈佛早就横空出世了。
2)教研分开
如果抛开顶级名校(top10)不谈,只看全球前500的话,那么德国是位于美英之后的第三位,远远甩开后面的其他竞争对手。之所以有这样的数据,并不是说德国的大学以一、二流为主,而恰恰反映出排名评价体系的测量标准问题。美英大学大多是私立高校,统筹结合了许多研究所与研究项目,其科研实力不容小觑。而德国高校则与之相反,大学就是教学场所,科研要单独分家,据不完全统计,全德有国家经费支撑的大型研究所就高达500所之多,其中的研究人员虽然与各高校有合作关系,但并不属于高校。因此在评价高校的科研实力时,德国大学往往得分不高。
3)语言不通
如果说在爱因斯坦的那个年代,国际学术界通用语言或者说国际学术界的高端用语是德语的话,那么现今无疑早已变成了英语。在英美大学马不停蹄的组队满世界扫荡,传播自己的名声,贩卖毕业生再购买好生源的同时,德国人却悄悄地在自己的德语圈里玩得不亦乐乎。尤其在人文领域里,凭借着自己严谨的语言与丰硕的哲思成果,德国人的人文社科研究大多用德语来表述,因而不常被外人关注。而评价一所学校是否顶尖的标注,其中一项就是看你是否有足够硬的国际期刊论文,而在这一点上,非英语母语所面临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4)偏科狂魔
在德国有一个说法,当别人问你学术背景的时候,你需要讲清楚自己所读大学的专业,如果你只说一个大学名称,那对方会非常困惑。这就好比问你晚上吃的是什么,你回答说我吃的晚餐。许多德国人不相信所谓的“商业化排名”,而更倾向于专业排名。因为在德国有相当多的大学只建设很少的科目,比如我们熟知的tu9,这9所大学都是名副其实的工科大学,其中有的擅长计算机科学,有的擅长机械制造。
在留学圈里有个段子,讲的是一位耶拿大学光学专业的毕业生面试,当面试者委婉表示对方的学校实在不太出名时,毕业生讲出了三个名字:卡尔·蔡司,奥托·肖特,恩斯特·阿贝。而后毕业生顺利通过了应聘,进入了该公司。这个段子讲的就是耶拿大学极其偏科却又全球首屈一指的光学专业,其光学设计的地位与历史积淀无人能出其右,但却在大学排名中名落孙山。
5)小结
德国的教学模式固然有它自身的问题,但所谓的世界排行榜却也并不能标榜所有大学的真实实力。小莱在这里并不想吹嘘德国大学有多优秀,只是从一个侧面给大家阐释德国大学排名为何低迷的原因。排名这东西毕竟是用来参考择校用的,真正想学以致用并走向学术界,那么至少读到研究生、博士生阶段才具有意义,而业内大牛、专家在哪才是重中之重。正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一览众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