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房价涨跌的真相

这两年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牵动人心,各路专家,各种学派,多方观点,对于房价及其上涨,可谓是众说纷纭。有的说,地价决定房价,地价上涨了,房价当然涨了;有的说,供需矛盾,城市化发展,越来越多人进城,房子供不应求,当然上涨了;还有的说,炒房的人太多了,房价被炒上去了。而在金融行业,还有一个似乎大家都接受的观点,就是货币超发,水太多了,固定资产价格就涨了……这么多不同的观点,到底谁对谁错?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房价的涨跌呢?
任何现象背后皆有道理。天上繁星点点,日出日落,斗转星移,平常人看起来复杂,在牛顿眼里,不过是宇宙万有引力定律决定的事。我相信房价问题也是一样,它背后也一定有最简单的道理或者基本的逻辑。
想要看清房价及其上涨规律,我们就从其最基础的构成开始。大家买房子,其实不外乎两个目的,一个是自住自用的消费型需求;另外一个是保值增值的投资(或投机)型需求。如果一套房子,没有了投资价值或者被剥夺了投资属性,那就是纯粹的居住使用价值,比如不得溢价转让的政府安居房,因为其无法上市流通,其实际价格就是未来一定年限内的租金折现。但是如果是一套市场化的商品房,则既面向自主消费型购买者,也不排斥投资型购买者,在“价高者得”的市场规律之下,这套房不会去区分谁是自用者,谁是投资者,而是自然的将房屋的使用价值和投资价值,都包含进价格制订的考虑范畴内。也就是说,房屋的价值从最初单纯的使用价值,变成了使用价值与投资价值的叠加,即房屋价值=使用价值+投资价值。相应的,房屋的销售价格,就包含了使用价值对应的使用价格与投资价值对应的投资溢价,即房价=使用价格+投资溢价。
为什么老百姓会觉得房价贵?就是因为,本来我只是消费型购买,买来自己住的,正常的商品房价格应该是未来10几20年的租金折现,但是因为有大量的投资者也涌入到住宅商品房市场,进行投资性购买,导致自用型消费者不得不与投资型购买者进行竞争,在这种供需矛盾之下,普通的自住消费购买者不得不为了获得居住房屋而付出投资溢价。因此,商品房价格真正贵在哪里?就是贵在了额外付出的投资溢价上。如果以6%作为一个基本可接受的投资回报率,一二线城市目前实际的租金回报率为2%左右,这2%就是实际住宅使用价值对应的价格水平,而其中相差的4%的空间,就是投资溢价的价格表现。也就是说,作为普通的自用型购房者,需要付出超出原来3倍的价格来购买一套商品房。你说贵不贵?!
既然房价包含使用价格和投资溢价两个部分,那影响房价涨跌的主要因素,不外乎就是使用价格的变化以及投资溢价的变化。那使用价格,由什么确定呢?非常简单,就是房屋的租金,租金是一套房子真正的使用价格的表现,反推到售价的话,使用价格=年租金/资产平均回报率。从这个公式我们知道,房屋租金上涨,使用价格就会上涨。而过去的二三十年,房屋租金一直都比较平稳,虽然也是逐年上涨,但是未出现过暴涨暴跌的情况,从理论上来说,除非短时间内一个区域内新增大量的人口,否则的话,一个城市或区域的房屋租金都是相对稳定,只是随着收入及物价水平,缓慢的上涨(当然,还要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其实很多二三四线城市房屋租金的上涨,大部分只是通货膨胀带来的名义价格上涨)。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781元,2017年为25974元,10年增长了1.65倍,按年均增长为16.5%;而物价指数,过去十年基本上在1~2%的水平,因此一般每年平均房租上涨也不过2~3%。
在使用价格相对平稳的情况下,根据前面的房价公式,房价的涨跌将主要受到商品房投资溢价水平的影响。那投资溢价,又由什么决定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需要分析投资品定价的规律了。通常来说,任何一个事物,只要具备了以下两个特征,就有了投资属性:一个是价格持续上涨的预期形成;二个是短期内供应增加受限。而商品房恰恰具备这样一个特征,由于城市化、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在大众心理上,已经形成了房子与国运相关,只要中国经济持续涨,房价就不会跌;另外由于房地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也没有办法从其他地方调运过来,进行供给平衡,而房子从拿地到建成竣工,需要2、3年时间,这些都客观上构成了供给局限。因此商品房具备了明显的投资属性,成为投资对象。一旦进入到投资层面,其定价就完全脱离了客观实体成本概念,更多是心理博弈了。相信价格上涨的投资者越多,预期价格上涨幅度越大,投资性需求就越旺盛,投资溢价就越高。价格上涨的预期越弱,甚至预期为负增长,则投资性购买需求将迅速减少,有时甚至冰冻,这时候投资溢价就很低,甚至还会影响到使用价格。因此,我们发现,价格上涨或下跌的预期,对于投资溢价影响非常大,投资性需求具有非常强的价格预期弹性(请注意,不是价格弹性,是价格预期弹性,现实价格其实对投资性需求本身并不具备明显的弹性,这个可以从股票市场进行观察,只要预期一只股票价格未来会持续上涨,不管这个股票价格本身是多少,都会有大量的资金持续的跟进买入,比如2016~2017年的茅台股票)。价格上涨的预期是一切投资的核心关键。
到此,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商品房的投资溢价由价格上涨的预期水平决定,预期上涨越强烈,投资型购买越多,投资溢价就越高,反之,则低。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来说明,为什么2015~2017年3年房价的快速上涨了。其背后的原因,并不在于商品房的居住使用价值大幅提升,而是在于价格上涨的强烈预期,改变了现实的供求关系,大量的投资性需求涌入,导致商品房投资溢价大幅上升。
那住宅价格上涨的预期是怎么形成的呢?说起来比较复杂,但是不外乎从一个点或者线开始,逐渐蔓延到城市、区域、全国。期间,不断的有各种支持该预期的事由与观点相互驱动,最后形成大众的共同预期。为了配合国家房地产去库存政策,国家税务总局从2015年4月1日起,将营业税免征的年限从5年改为2年,是一个信号,而后专家和民众,不断在为房价的持续上涨预期寻找理由,比如: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依然保持较高速增长;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从25%到55%,再到70%,有大量人口进入城镇,住房实际需求;通货膨胀的预期,过去20年m2增加了100多倍等等。这些政策及预期上涨理由,与现实房价快速上涨,又形成了一波“预期证实——供需更紧张——预期上涨更强烈”的循环。以至于到现在,投资者已经顽强的认为政府、开发商、银行金融机构都不希望房价降,也不敢让房价降,从而形成了四者之间的相互驱动,抱团取暖。客观上,也只有房价持续涨,这个依靠融资进行房地产开发、依靠按揭进行购买的房地产市场游戏才能继续玩下去。现在各种宏观违规的调控手段,包括限制购买资格,限制价格备案、延迟交易周期,从本质上都是在治标,并没有改变房屋价格持续上涨的预期。如果这个不能改变,什么样微观的调控手段,都只能起到一点短暂的打压效果,后面会出现报复性增长,或者被投资者采取各种手段,成为套利的渠道,或者消解于无形,比如新房二手房价格倒挂、注册公司买房、离婚买房等,而政策就陷入到了不断的针对漏洞打补丁的尴尬境地。管得越来越细,限制的越来越死,反倒让买房投资的人胃口越来越高。
房价持续上涨的预期怎么改变?其实不需要人为的做什么,只需要我们承认和尊重经济的周期。一个案例是过去几年沈阳房价的变化,由于东北经济持续下滑,人才外流,为社会所关注。2015、2016年全国主要城市房价普遍快速上涨,但沈阳gdp负增长,经济衰退,人们对房地产不看好,房子根本卖不动,库存一度超过2000万平方米,开发商断臂求生,房价持续下跌,政府甚至都不得不出台帮大学生付首付的政策来推动卖房,但都收效甚微。到了17年下半年随着经济企稳,以及国内其他城市房价上涨的带动效应,沈阳房价的预期发生反转,才开始进入上涨阶段。另一个案例,是2008年金融危机,人们对房地产价格的预期立即出现了反转,我国主要城市的房价,当年都出现了30%~50%的回调。后面的几年直到2014年,其实房价问题,都已经退出了大众关注的视野。那些年人们担心的是房子过剩,经济萧条,发展商跳楼,房地产行业,人心惶惶。沈阳的案例和08年金融危机后的房地产市场,都活生生的说明只要房价的预期改变,现实房价就会直接转向。而现在政府却总是希望通过放水刺激、基建投资等方式来改变经济周期,将经济周期的下行和谷底阶段进行抹平,虽然有短期的效果,但是也造成了人们对于未来房价不会跌的错误预期。
所以,房价的真相就在于,现实房价并不是当前供求关系决定的,而是未来房价的预期决定的,不管是城市化、土地价格还是金融货币等,其实都是人们用来坚定自己对房价预期的外在因素,而不是决定现实房价涨跌的关键。不改变未来房地产价格预期,任何调控手段,都只能起到短暂的压制作用。不管是经济发展,还是房地产市场,都客观上存在周期,只要我们承认并尊重这个周期,市场就会有自发的调节能力,房地产的价格预期就会自然改变。
文章转自公众号:商业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