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尽沧桑的<<戈亭风雨集>>


戈亭,位于德清县北部乡村,乡民们自古临水而居,种稻、养鱼、栽桑、饲蚕,过着清苦而又平静的生活。然而,随着倭寇的入侵,东南沿海贼焰涨天,戈亭再也不可能保持那份宁静了。附近洛舍、辉山一带经常有日本军队实施*****。这里因为河汊密布,交通闭塞,一时还算相对平稳。1940年当时的德清县政府因为县城陷落辗转来到戈亭办公,乡人称为“提篮政府”。在这里主持抗战的是著名的主战人士麻城朱希。
朱希在德清主政时期大部分应该是在戈亭度过的。据《德清县志》记载,他的德清县长任期是民国30年(1941年)1月至民国32年(1943年)5月,而德清作为县政府临时所在地大约在1940年4月至1943年中期。由于朱希早年与汪鹤松等人在浙西苏南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战时一直与*保持联系,而且在队伍中建有共产党特支,同时自己的岳父岳母都是安吉县共产党早期党员,他比较能接受抗日统一战线的思想,对各方爱国人士兼容并蓄,受到了抗日官兵、普通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一些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也受到抗日力量的感召,怀着满腔热情,投笔从戎,加入到了抗战队伍中间。这样,在朱希的周围就团结了很多抗日的精英,既有黄埔军校毕业的正规军人,政府的部分开明官员,共产党派驻人员,也有前来投奔的青年学子、爱国文人。当时县政府内的四秘书即县政府主任秘书冯措宇、县政府秘书陆振寰、县党部秘书冯京、朱希私人秘书朱渭深等人都具有深厚的传统诗词功底,他?ぷ髦啵惺笔龌常ハ喑图だ枚弥哿艘欢ǖ钠玻鸩叫纬闪艘灾煜:椭煜V芪Чぷ鞯娜嗽蔽诵牡陌?---戈亭诗派。而由于上下级的统辖关系,朱希等人又与战时设在天目山禅源寺的浙西行署往来频繁,行署中的一些爱国志士受到戈亭诸人的影响,也不断求其友声,多有赓和,使得这一带写诗的氛围逐渐浓厚起来,戈亭诗派影响范围扩展到了整个浙西地区。一个大约三四十人的诗人队伍,人员构成复杂,政治理念不尽相同,但是有条主轴十分清晰,就是抗击日本侵略,挽救民族危亡,使中国走向独立富强。
据陈景超先生《衡廬集》中介绍,戈亭诗派诗人在作品多了以后也经常讨论诗歌结集出版事宜。经冯京、陆振寰、冯措宇等人倡议,施叔范、曹天风、张天方等人促和,公推朱希为主编,朱希私人秘书朱渭深选辑。作品自1942年春开始征集,先由各诗人自己选送,再由朱渭深过筛,章随初过录誊抄,朱希定稿。到这年冬天基本裁定,本拟等来年开春后付梓,谁料随后发生的一件事情几乎使得本书胎死腹中。
事情的缘起是这样的:1942年农历腊月(公历1943年1月),冯京、陆振寰、王应贤、朱渭深等诗人在戈亭乡下夜明浜(乡人呼为野猫浜)雪后围炉雅集,他们炉上炙着芋艿,手上端着杯酒,一边看雪景,一边吟着诗----这样的聚会,是如此的艰苦简朴,却又何等的风雅畅怀。让后人想象起来都如在眼前,甚至禁不住要见贤思齐,在内心呼唤“我也来,我也参加。”可惜煞风景的是,见贤思齐的人没去,凶神恶煞般的倭寇倒是去了,他们不是去尝芋赏雪、饮酒赋诗,而是去*****。诗人们被俘以后,被送到杭州*****,直到1943年底冯、朱等人才被营救出狱。
戈亭诗派的几位主将被俘以后,诗集出版之事也被搁置,直到他们出狱才又开始整理。到了1944年冬,终于初步完成。但是,接踵而来的又是噩耗。据嵇发根先生《百年纪念告慰先贤》这一讲话稿中介绍,当收录了35位诗人的305首作品编辑完成后,交给了浙西行署昌化印刷厂印刷。但是诗集刚刚出了十多本清样,用于校勘之时,印刷厂却遭到了日寇飞机的轰炸,结果就导致了《戈亭风雨集》的正式版本没有印出,而这十多本校样也是随着人员的散去而风流云散。新中国成立后,世人所知的只有两本,一本在杭州,一本在湖州。万幸的是当时印出了清样,才使几年的辛苦没有白费。
建国以后,为保护《戈亭风雨集》做出很大贡献的有两位,一位是湖州南浔小学教师孙振亚先生,他躲过历次运动,把其中一本珍贵的校勘本完整地保留了近半个世纪。另一位是德清洛舍的陈景超,他先是从民国档案中发现了风雨集的一些残稿,后来又辗转找到南浔孙振亚先生手中原本,经过校注以后在1997年自费刊印。从此,这本命运多舛的《戈亭风雨集》才算重新面向社会。
《戈亭风雨集》当年的校勘本----也就是原本,绝大部分人都没有亲眼见过,除了孙振亚先生保存那本,不知道还有多少存世。据陈景超先生《衡廬集》中描述,本书籍纸张为衢州毛边纸,繁体字竖排,不分标点。封面系淡绿色土报纸,左上角为白色加框宣纸贴条,书名用大号仿宋字排就。正文为双页折叠,每页加双线黑边框栏,一粗一细………正文全部用四号宋体字排印,夹注用小五号宋体。内页署麻城朱希又布主编,吴兴朱粲霞飞选辑。书由天目书院院长、昭明馆馆长张天方作序。
本人在网上搜寻资料的时候,偶尔看到上海某拍卖公司2014年12月14日古籍善本专场拍卖活动中曾经有一编号为1599的拍品,为近代诗词集八种共11册,内容描述如下:
提要:崇明县地方印刷所排印《祝左平先生遗着》一册不分卷,蓝印本。1936年桐城盛石伯顽《困学斋遗稿》二册四卷并附录。1941年刊陈翠娜《翠楼吟稿》二册十三卷,首有陈小翠题“伯翔先生雅正”,并钤印。北平京华书局精印《万柳夫人墨迹总目》一册,吴芝瑛号万柳夫人,廉泉妻,善作纤丽字,此册开本小巧可爱。1934《影印天一阁藏明本雨窗欹枕集》二册,实为清平山堂话本十二出,原藏宁波范氏天一阁,后归马隅卿箧,此册为马廉字隅卿为纪念其母而影印,首有钱玄同题签及书序。1948年闽侯陈寿璚《息楼诗集》一册四卷,陈氏光绪二十三年举人,历任广东花县、新会县令、嘉应知州。此册多怀人感事,涵泳性情。广汉张祥龄《半箧秋词》,张氏侨居吴中,以词名,此一册不分卷,钤印“湘潭袁氏沧州藏书”、“晤歌庵”,二朱文长方印,盖东吴大学教授近人袁荣法所藏,封面题“陈仲明先生”,或是赠予民国学者陈氏者。麻城朱希又布编《戈亭风雨集》一册不分卷,封面有国民党少将朱希墨笔题赠“恢公主席”。此十一册多为私家印本,少有流传。
没错,描述的最后一本就是《戈亭风雨集》校勘本中幸存的一本,不知道是嵇发根先生所言杭州保存那本还是新从藏家手中流出来的不为人知第三本。这本书封面应该是朱希手书:“恢公主席正韵。晚朱希敬赠”。宋体“戈”字微微露出一角。这里提到的恢公据我查阅当时国民党高级将领字、号初步推断应该是当时的国民党福建省主席刘建绪,字恢先,湖南醴陵人。此人曾经有段时间比较倾向*,最后去了巴西。这本书为何送给他,如何留在大陆,落入何人手中,均不得而知。我也一时动了痴念,希望珍本回归,自己想办法去买了来然后捐献给故里。亦曾致电该拍卖公司,希望能了解该书的来源和去处,找到点蛛丝马迹,或者留下求购信息,由他们帮助找寻,可惜俱为对方拒绝。为了弥补缺憾,只能留此图片作为念想。如果与故乡有缘,它今后说不定还会出现。
如《戈亭风雨集》这样的珍本,在一般收藏家手中未必重视,但是对于此书的故乡,却是弥足珍视的,因为书的纪念意义往往大于其商业价值。此书是浙江省唯一一部抗日诗歌总集,全部采用旧体诗的形式,代表了整个戈亭诗派的集体成就。希望此书的原本(校勘本)和陈景超先生的点校本今后都能得到重印,让更多的国人了解统一战线领导下清醒者不愿做亡国奴的抗争历史,学习先辈们不屈不挠的风骨气节,读懂诗人们救亡图存的家国情怀。感谢此书,让我们可以此为学习历史,传承文化,教育后人的媒介。

实在太可惜了,这本书如果能回到我们钟管该有多好,真的没有踪迹可寻了吗?

当年总共印出来十几本,然后印刷厂就被小日本的飞机炸了。南浔孙振亚老先生保存那本也很不容易。网上2014年拍卖的那本不知道到了什么人手中,我打电话给拍卖行,他们一个字都不吐露。看看今后是否还有机缘。
我在搜集《戈亭风雨集》30多位作者的资料,以后争取整理出来。

可否加个微信?

微信已经发站内信息。

2007年12月13日补记:
今日找到1988年《德清文史资料》第二辑,内有陈景超先生选辑的《戈亭风雨集》诗选并介绍:“当时印数仅一千册,全书分上下两卷,有线装、平装两种。”不知当时确实印出了一千册还是因为日机轰炸未能印出,有机会当向前辈咨询。不管当时印出多少,现在几成孤本,这是实情。希望原本有朝一日能与大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