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从湖州走出来的皇帝——乌程侯孙皓
三国中东吴的国祚最长,同时也对江南地区的开发与发展做起到了重要作用。东吴共经历三代四位皇帝,分别是孙权、孙亮、孙休、孙皓。
孙皓早年可谓命运多舛。他的父亲孙和原本已于赤乌五年(242)被孙权立为太子,但是不多久开始与鲁王孙霸就争夺储位问题展开了“南鲁之争”,最后孙和被废,孙霸被赐死,以两败谢幕。孙和被废后先被送至故鄣(今安吉县),后改封南阳王,迁居长沙。自此孙皓也跟随父亲开始颠沛流离的生活。
太元元年(252年)孙权病逝,小儿子孙亮继位,宗室孙峻与诸葛恪共受遗诏辅政。建兴二年(253年),因有传言诸葛恪要迎立孙和为帝,孙峻杀死诸葛恪,并将孙和押往新都(今淳安县),随后被矫诏赐死,孙和正妃张氏也跟随殉情自杀。孙和的妾室何姬说:“如果都死了,谁来养遗孤呢?”于是孙皓和他的三个异母弟一起被何姬抚养大。
太平三年(258年)孙亮被权臣孙綝(孙峻堂弟)废掉帝位,改立孙权第六子孙休。孙休继位后,将其兄长废太子孙和遗体葬于乌程县(今湖州)北山,并封侄子孙皓为乌程侯,迁居到封邑乌程,守护父亲的寝园,境遇也开始好转。
孙皓在前往乌程封地途经长兴西湖(《吴兴志》载在长兴县西南五里)时,一个叫景养的人给他看相说其将来的前程不可限量。孙皓心里很高兴但是不敢向外人泄露。
孙皓在乌程一呆就是六年,他当时的住宅在“乌程县东一里”。这六年中他也曾办过一些实事,《吴兴志》记载“孙塘(在)长兴县南一里山墟名云孙皓封乌程侯时所筑”。当然更多是隐忍,同时也结交了一个朋友,就是当时的乌程县令万彧。两人有很深厚的友情,这对孙皓以后的命运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没有这个朋友,他可能会在乌程为他父亲守一辈子寝园,而且子孙相替,虽然养尊处优,但带着前太子的后裔的敏感身份,将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永安七年(264年),吴景帝孙休去世,临终时指定濮阳兴和张布辅佐年幼的太子孙(雨字头一个单,读音wān)。但当时蜀汉刚灭亡,北方魏晋势力正盛,再加上交阯发生叛乱,东吴国内大为震惊,想立一个较年长的君主。濮阳兴对是否拥立太子犹豫不决,这时候已升任左典军的万彧向濮阳兴推荐了时年二十二岁的孙皓,并说孙皓“才识明断,是长沙桓王(孙策)之俦。又加之好学,奉遵法度”多次游说之下,濮阳兴终被说动,并做通了张布的思想工作,废掉孙休的太子,迎立孙皓为帝。
孙皓从乌程回到魂牵梦绕的建业(今南京)继位后,即追尊父亲孙和为文皇帝,并以孙和陵寝在乌程为由,分吴郡之阳羡,永安,余杭,临水和丹阳郡之故鄣,安吉,原乡,于潜置吴兴郡,郡治乌程。“吴兴”名取“吴国兴盛”之义,为湖州立郡之始。
孙皓虽然昏庸残暴最后导致亡国,但其初期也曾下令抚恤人民,又开仓振贫、减省宫女和放生宫内多余的珍禽异兽,一时被誉为令主。
东吴灭亡后,孙皓被迁居西晋都城洛阳,被晋武帝司马炎赐封为归命侯。在大殿的召见中,孙皓表现也不卑不亢,司马炎指着一个空位,说:“我设下这个座位等待你已经很久了。”孙皓说“我在南方也设了这样一个座位以等待陛下”。当遭当朝宠臣贾充讥讽其剥人面皮时,孙皓反唇相讥贾充背主弑君、奸佞不忠。有一回晋武帝与王济下棋,孙皓旁观。王济问孙皓:“听说你在吴国时剥人面、刖人足,有这回事吗?”孙皓回答说:“作为人臣而失礼于君主,他就应当受这种刑罚。”其实是讥讽在皇帝面前坐姿不正的王济。可见孙皓虽说寄人篱下,但倒人不倒架,也是一位铮铮硬汉。
太康五年(284年),孙皓在洛阳去世,时年四十二岁,没有谥号、庙号,后世史家一般称其为“乌程侯”。作为亡国之君,他已无权按自己意愿葬回乌程陪伴父亲孙和的陵寝,最后被葬在洛阳的北邙山,做了他乡冤魂。
陈霸先也是啊,湖州长兴
孙皓又不是土生土长的湖州人 楼主留言:他当然不是湖州人,他登基前最初八年在建业(南京),长沙呆了三年,淳安呆了五年,最后六年是在湖州,而且如果没有在湖州的经历他也不可能成为皇帝,登基后设立吴兴郡,对湖州区域范围的划定也起到过重要作用
这也是皇帝,醉了
陈武帝——陈霸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