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遇到的商业模式之国内总代理模式

国内总代理的模式,一般是行业国外技术比国内成熟,业务需要开拓国内市场。
十年前做国内总代的公司还是蛮多的,也有好多赚到了钱。代理模式个人认为分两种:一种是国内没有的,国外有,然后国内的公司与国外合作,签约成为国内的总代理,这种产品不是自己的。还有一种是企业通过科研院所的技术与相关机构合作,把学术转化为实际的产品,然后做全国的产品总代理,推广到全国市场。这种产品是属于自己的,当然了这种企业一般会有自己的生产工厂。
举例来说明,企业a,本身是有做机械零配件的资深行业经验,发现好多的产品被国内的几大工厂占据市场大部分的份额,偶然的机会,发现国外的某一品牌产品的质量还不错,拿货价还可以。(说明一下,对某些机器零件的质量会要求比较高,应用在一些重要的机器上,所以质量会作为重点的考虑因素。)经过协商合作,作为国内的总代理。开始在某地市场上销售该品牌产品。
这种模式,一开始不需要很多的人力物力,可以经过时间的累计慢慢做起来,如果不着急推广市场的话,这样做也是可以的,利润也是相当可观的。但是随着国内技术的不断更新升级,产品的差距会缩小,同时随着钢铁的价格波动会变化,还有进口的关税,出口国的相关政策等等。这些都是要考虑的因素。如果拓宽全国市场,那么需要一套完整的代理授权方案,以及推广,地区代理之间的管理需要加强。
企业b,同样是做国内总代的,公司成立的起源是几个朋友去国外旅游,看到某国的家具做的很精致,用才考究,适合做国内的高端人群市场,比如装修的别墅客户,正好国内的房地产企业开始蓬勃发展,家装行业刚刚起步,正是大好行业前景。于是和国外的某公司签约开拓国内市场,多个合伙人,有的负责进出口业务,有的负责找寻本地的大客户,有的找同行业合作。有的专门对接国外的公司管理层,有的专门负责设计师的培训,用的也是国外的设计软件,除了人员,市场,资金之外,完全跟国外公司接轨。开设旗舰店,开拓高端人群市场,从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开始起步,逐渐拓展业务,发展各个一线,二线,甚至三线的市场空间。全程培训各地区的设计师,全套的培训销售以及旗舰店装修指导。一开始通过口碑的宣传,然后拓宽到网络的宣传。电视媒体等的相互合作,行业的论坛访谈等宣传品牌。
企业c,虽然也是这种模式,但是不同的是完全的自己生产,自己创建品牌,跟国内的科学院所合作,技术转化为实际产品。一开始某些技术是被国外垄断,但是随着国内技术的进步,经过努力,国内也可以做出替代性产品,大大降低了成本支出。产品质量与国外不相上下。大大降低了需求单位的成本,比如耗材行业就是如此。技术有了,利用技术开始找合作的原材料的生产商,这需要跟国内的其他的相关企业合作。原材料的配件有了,然后自己加工生产,成立销售部+电商部门先拓宽市场。
三种模式都是成功的,目前来看企业b的业绩最好,这个跟人群有关系,赚有钱人的钱,提供给更好生活需求的人群。c可以做成民族品牌,a一般可以从小公司家族企业做起,随着人才的引进市场的开拓,也会成为c类企业。从创业的角度看,c是蛮不错的选择,然后拓宽全国市场。如果你有国外的相关资源那么可以考虑a和b。但是b需要更多更专业更高端的人群,还要懂得国际贸易的相关知识,需要跟更高端的客户人群打交道,成本相对较高,但是利润是相当可观的。当然了,真的希望有更多的c类的企业出现,做自己的品牌。做全国的市场,然后进军拓宽国外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