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律师的“斜杠人生”你也可以有!人生一定不只做业务精彩

律师工作压力大,已成为法律服务行业亟需解决的一个民生难题!今年以来频繁刷屏律师过劳猝死的消息,让大家在唏嘘同时,纷纷反省人生究竟怎样才不留遗憾?
乔布斯曾经在留下遗言,“现在我明白了,人的一生只要有够用的财富,就该去追求其他与财富无关的,应该是更重要的东西,也许是感情,也许是艺术,也许只是一个儿时的梦想。”“我生前赢得的所有财富我都无法带走,能带走的只有记忆中沉淀下来的纯真的感动以及和物质无关的爱和情感,它们无法否认也不会自己消失,它们才是人生真正的财富。
事实上,我们在访谈中也经常看到很多律师朋友的生活并不只是法律专业,他们多才多艺,有的是律界围棋高手,开班“教棋育人”;有的是玉雕大师,让法律和艺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有的是音乐指挥家,让文艺与法律相得益彰;有的是戏曲达人,不仅法庭上义正辞严,舞台上也可以婀娜婉转……这些律师就是典型的“斜杠青年”。
“斜杠青年”是今年的热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是选择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斜杠人生”也成为一种新生活方式。
和律新社一起来看看律界“斜杠青年”的另一面!如果你也有绝招,欢迎和我们交流!一起探讨一种专业有尊严和自我的生活方式。
——律新社创始人、主编 王凤梅
律新社 | 编辑部出品
朱小苏:别惊讶,我是律师,也会唱戏
移除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朱小苏
专注于外商投资、公司收购兼并、市场退出、知识产权以及反垄断等领域的法律事务。
提起律师,停留在很多人脑海的印象或许是审判庭上的口若悬河或文案卷头的细腻工整,如果把严谨的律师和铿锵的梨园、喧闹的氍毹联系在一起,甚至要律师们放下平日端着的工架,画上油彩,穿起戏装,咿咿呀呀唱戏,确实有些搭不起来。作为一位80后律师,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朱小苏每当说起自己喜欢唱剧时,总有人一脸诧异地问“怎么会?”
2006年,朱小苏再荷兰莱顿大学的博士开题报告获得了导师的首肯,也完成了在海牙国际刑事法院半年多的实习,成为第一个在该院检察官办公室担任书记员的中国人,满怀信心的他于同年10月回到上海前来华诚律师事务所求职。顺利面试后,他又满怀激情投入到所热爱的法律事业中,然而现实和理想总是有差距。
在那个很多年轻律师都经历过的焦躁、迷茫的当口,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朱小苏的律师执业生涯从此与京剧结缘。
打中学起,他就因为喜欢京剧华美的唱词,而开始接触这门古老的艺术,但多年来也就仅停留在听的阶段。闻言上海市律师协会京剧社是全国唯一一家全部由律师和协会工作人员组成的京剧票社朱小苏抱着好奇的心态前去看热闹。
那时候的京剧社活动地点在建国西路的卢湾体育馆二楼,人不多,他正想偷偷找个角落坐下,却不想被发现并邀请唱一段,一番推辞不过,勉强唱了段才一分来钟的《文昭关》二六板。
那是朱小苏第一次真正跟着现场伴奏的胡琴乐队唱戏,这和“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不同,听戏和自己张开嘴唱戏完全是两码事。就当他结结巴巴唱完心里没底时,台下竟有人喝了声“好!”
这声“好”真有把剧情翻转的魔力,低着头的朱小苏感觉自己顷刻长起了三分,忽然有些不想下台,甚至懊恼是不是选的段子太短了,期望有人让他“再来一段”才好。
朱小苏抬起头发现,自己站在台中央,整屋子人的目光都聚集到他身上,回味方才满堂十来个人的乐队“众星捧月”为其伴奏,这种成为焦点的感觉正是在工作中梦寐以求的,即便那屋子中只有几盏昏暗的日光灯,却仍把他的心照的非常敞亮。
从那天开始,朱小苏从一个听京剧的爱好者,开始了向唱京剧的票友的转变。律所的工作随着逐渐上手开始变忙,但他却每周参加京剧社的活动,风雨无阻,京剧带给了他一种做主角的幸福感。
按京剧“生旦净丑”的行当来分,
朱小苏爱唱“生”行中的老生,那时候的剧社里唱老生的少,反倒是唱女性角色的“旦角”居多,梅派、程派、张派,一应俱全。
“旦角”需要用小嗓子“咿咿呀呀”地演唱,但朱小苏觉得自己没有这个条件,而且或许是受旧封建时期对妇女要求的影响,旦角演员讲究稳重安详,不管坐着、站着都要求一只手横着,捂着胸口和肚子中间的位置,一只手耷拉在身子旁边,保持慢条斯理的姿态,由此观众还给起了个俗名叫“抱肚子旦”。
这对朱小苏这样性格比较急的人来说有些对不上拍,所以开始去剧社的时候,三个小时的票房活动,他总耍小聪明,踩着中间合适的时候去,唱完了过了瘾就提前离开,很少坐足三小时的。
有一天,在朱小苏唱完了一段又准备撤的时候,剧社里的李宏律师拦下他说:“小苏,我要给你提个意见。”
他以为是哪个地方唱的不到位,忙问:“您给说说,哪里走音了?”
“不是,我是对你的态度有意见,不能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啊,你唱的时候,我们都在下面听,换别人唱的时候,你是不是也可以留下听听,照顾下台上人的感受?只想着做主角,或许不久后我们就没戏可唱了”那次李宏律师的一番话令朱小苏印象深刻,自那次后,每次出席剧社活动朱小苏都尽量做到“不迟到、不早退”。
京剧社每周活动虽然人不多,但也需要张罗,
朱小苏发现李宏律师每次总是早早地到,开门摆放好桌椅,把所有的乐器谱架支开,泡上热水沏上热茶,安装好演唱所用的麦克风,并将音效调节到最佳,静候各位的到来。
演唱的三个小时里,大伙儿轮番上场,李宏却在台下穿来过往地给人添水,安排别人候场,给乐队老师递烟,为台上人叫好。当有人喊“李律师唱一段吧”,他总以“唱不好”为由挑精短的小段子唱。
一次偶然机会,朱小苏听到李宏上台唱了整出骨子老戏《洪洋洞》,原板、慢板、快三眼,一句不拉,且韵味醇正,堪称“名票”的水平。下了台,
朱小苏故意说:“原来不是唱不好,是水平太高不屑与我们多唱。”
李宏大笑,点起根烟吸了两口,悄悄凑到他近前低声说:“说老实话,来唱戏的都有瘾想唱主角,谁不想站在台上唱足它一台戏?可我们的条件不允许啊,所以总要有人牺牲一点,做做配角,为大家服务。”
弹指一挥间,朱小苏的律师执业生涯已过10年,他所办理的业务日成规模,自己也从当初的助理变成律师,直到成为合伙人,可没有变的就是,京剧还是他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的他愈发理解李宏律师说的话,不再执念于主角,甚至学习着转换去做好配角以成就他人的主角。
“在京剧的世界里,所有的跌宕起伏都预先设计,主角和配角也早就分工,演员必须按之前已经写就的剧本和情节演绎。所以,去体验一下虚拟中的那份程式,我们会更珍惜生活中的自己,因为生活中没有既成的情节,也无法复制他人的剧本,更没有绝对的主角或配角,一切都靠自己的态度去编写。”
朱小苏说,戏如人生,精彩莫等。
沈翼敏:专业律师的业余指挥生涯
北京观韬中茂(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沈翼敏
业务方向:刑事辩护、工程承包纠纷诉讼案件。
北京观韬中茂(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沈翼敏是一位专业律师,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文艺爱好者。战士、检察官、律师、歌唱指挥……在他的这些角色和身份中,指挥生涯历时最长。
他“本来可以成为一名三流的演员,最后成了一名一流的律师”,他说,在音乐指挥时那种全身心的投入与法律服务所追求的极致,其实一脉相通,文艺与法律可以相得益彰!
沈律师的文艺之路始于少年。他11岁时正值文革高潮,学校基本停课,正好给了他大量的时间学习小提琴,并参加学校的毛泽东思想宣传小分队。
17岁那年刚参加工作,他就进入了徐汇区工人文化宫工人交响乐队,后来又经过部队文艺兵招考,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兵19师政治部宣传队的一名战士。
从部队复员后,他坚持文艺青年的方向,参加了上海市青年宫话剧班,经考试成为上海市电视台业余演员剧团演员,上海魔术团主持人。原本可能在演员这条路上发展下去,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成为了一名检察官。
1985年,受益于社会招考录用检察干部政策,沈翼敏开始就职于上海市徐汇区检察院起诉科,此后直至2003年,他先后担任过公诉科长、反贪局副局长。在检察院工作之余,他的音乐之长也得以继续发挥。
1987年,徐汇区检察院参加区级合唱比赛,那年头还不时兴外聘指挥,机关也没有外聘指挥这笔费用支出项目,因此就地取材,沈翼敏成了那次比赛的指挥,开启了他的业余指挥之路。
1999年建国50周年大庆,上海市级机关举办合唱大赛,规定合唱团指挥为本机关在职公务员可以加分,且机关主要领导亲自参加演唱也可加分。所以当年市委、市府、各大机关的主要领导均悉数参加,成为当年合唱大赛一道风景线。
虽然上海市检察机关有众多从部队文工团专业复员的干部,但同时既是检察官又具指挥才能的人很难找。于是天降大任于斯人,沈翼敏又一次担此重任走上舞台,指挥演唱规定曲目《走进新时代》和自选曲目《沁园春·雪》。
2004年,沈翼敏正式转行成为一名专职律师。在做律师之余,他仍然不忘自己的“指挥”事业。2009年,上海律师合唱团在原上海女律师合唱团的基础上成立了混声合唱团,沈翼敏律师先后成为该合唱团执行副团长、团长。
2016年,经上海市律师协会批准,合唱团代表上海全体律师走出国门,将体现上海律师职业文化的这张大名片发往世界。
由于合唱团的出访演出不同于其他机关、事业、企业合唱团,出访的绝大部分经费由出访团员个人承担,因此没有财力聘请专业合唱指挥同行,不过这也成全了沈律师在国外舞台上再过一把指挥的瘾。
就在他意气风发参与紧张排练,希望将上海律师合唱团最高的演出水平展现到世界的舞台时,一桩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沈翼敏自从做律师后,有了一个非常自律的爱好——13年来坚持早锻炼游泳。但这次不幸在一次游泳中把左膝盖半月板给“游坏特了”,经核磁共振确认为半月板撕裂。
有道是伤筋动骨一百天,路都不能走怎么上舞台指挥?临时再聘请指挥因为签证等因素已经成为不可能。
“行也得上,不行也得上!这是合唱团在世界舞台亮相的大事。”临出发的前一天,他去医院打了封闭及止痛针,最后坐着轮椅上飞机,转机,撑着拐杖才到达维也纳。
7月22日正式演出前,他吃了双倍的止痛药,腿上绑着止痛膏,精神抖擞走上舞台,圆满的完成了指挥任务。当全场雷鸣般的掌声响起,当庆功的酒会开始,他也在思绪万千中感悟着人生真谛。
回顾执业生涯,他开起了自己的玩笑:“我本来可以继续走文艺之路,可能会成为一名三流的演员,后来是主动选择了做检察官继而做律师,并努力成为一名一流的律师。虽然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最好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所长的职业,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我选择做律师,选对了。”
法律和文艺,都是沈律师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让他在生命中,实现了“有所为”,另一个,帮他实现生命中的“有所乐”。他甚至想,“哪天不做业务了,我就去办一个老年律师合唱团,继续指挥。
姚蓓律师:棋如人生,棋如case
上海市四维乐马律师事务所姚蓓律师
主要专注于涉外公司法律服务
年过五旬的上海市四维乐马律师事务所姚蓓律师另一个身份是教育者、围棋手,因为他热爱围棋如同热爱律师职业一样,将围棋教育当作一门事业,开班教棋育人、心系围棋传承。
姚蓓与围棋的结缘始于1974年,那时他还在读小学,在一次区棋类比赛中,他发现一位美丽的女孩围棋下得特别好,他被吸引住了。比赛结束后,当女孩站起来时,姚蓓发现她竟是个残疾人,这对他震撼很大,从那时起,他开始关注围棋。
姚蓓说,他最早是通过吴清源《星定式与对局精解》和坂田荣男《围棋攻逼法》这两本书建构了对围棋精神的理解。他从围棋中发现了另一个美丽、神奇、无穷无尽的世界。
1975年,姚蓓带了三个“徒弟”参加上海市杨浦区中小学围棋比赛,赢得了小学生团体第一名。1976年,他因转学而未能参加杨浦区比赛,但当时的冠亚季军就是他曾经的三个徒弟。
姚蓓认为,在围棋这件事上,他算是比较有天赋的。
在他看来,围棋是艺术、思维科学和竞技的完美结合,还是一个以战争模拟、战争管理和策划为主的智慧顶极游戏,更是一门将哲学、逻辑学、美学等结合一体的复合学科。
就这样,围棋成为了姚蓓人生中最亲密的“好友”,是围棋陪着他一起走过了小学、中学、高中、大学......难过、高兴、失恋、失意时,都有围棋陪着他。
1997年,姚蓓注册工商个体户经营一家名为友道的围棋馆,自己做馆长兼执行总教练,他请了全国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