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坊子的故事,从煤炭开始……


导语
关于坊子,所有的故事都是从煤矿开始的。
这座煤矿存在了 100 多年。德国人开采过,日本人开采过,国民政府开采过。今天,坊子区政府在这个矿的遗址上建了一座展览馆供游人参观。游客还可以乘当初采煤的缆车下到煤矿内部,称为“地心之旅”。
乘缆车能够下到的地方在地下 175 米,这里是德国人于 1898 年开凿的第一口竖井,被称为中国第一口德式机械凿岩矿井。当年凿井的时候,坊子这个地名还不存在,那时,距此地不远的潍县是远近闻名的商埠,在潍县通往安丘、诸城的驿道上,有一家专供行人吃住歇脚的店,叫坊子店,这家店由于地理位置好,生意兴隆,名声远扬,德国人便实行“拿来主义”,给刚凿成的竖井命名为“坊子竖坑”。后来,这个地方慢慢地就被叫作“坊子”。随着坊子小城的繁荣,1948年潍县解放,成立潍坊特别市,取潍县、坊子首字命名,这便是潍坊这座拥有 900 多万人口的地级市的名字由来。坊子,是现在潍坊的一个区。
1869 年 4 月的一天,一个高个子的德国人从坊子走过。他叫费迪南·冯·李希霍芬,是一位地理学家。
四月的田野,乡间的小路,李希霍芬乘坐着一辆骡马拉着的车,在飞扬的黄尘中辘辘而行,坐在车里,李希霍芬拿着画笔,仔细勾勒出夕阳、远山、村落。1872 年,李希霍芬返回德国,自此之后,他穷尽毕生精力,用了 35 年的时间,完成了一部鸿篇巨制《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并由此受到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赞誉和赏识,他被誉为“指向远东的臂膀和手杖”。
后来的历史大家都知道。1898 年 3月 6 日,德国驻华公使与清廷代表李鸿章、翁同龢在北京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德国强租青岛 99 年,并获得了胶济铁路的修筑权及其沿线 15 千米范围内的矿藏开采权。
胶济铁路的修建,是为了快速便利地运出山东的矿产。一条由东向西横穿山东的铁路,在潍县突然向南拐了个弯,到了坊子,因为坊子有煤矿。
因为煤矿,形形色色的人来到了坊子。
德国人占据坊子 17 年,他们从这里开 采 了 299 万 吨 的 煤。1914 年 7 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很快,日本对德国宣战。同年 9 月,日军从山东龙口登陆,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日本占据坊子 31 年,开采煤炭 422 万吨。
在煤矿的外面,小镇一天天热闹起来,煤矿工人、铁路工人、商人们都来了,坊子门户洞开。德国人和日本人相继在坊子火车站附近设立领事馆、建兵营、盖别墅、修教堂、建医院……坊子形成了“南北三条马路,东西十里洋场”的格局。一个小镇,先后设有两个国家的领事馆,来自世界各国的侨民在这生活……
1949 年,坊子和潍县解放,坊子煤矿收归国有。1984 年胶济铁路复线开工时,新铺设的双线轨道终于取直了潍坊以南的大弯,青岛到济南的火车直行东西,不必再经过坊子。
今天,我们仍然能够从那些遗留的德日风格的建筑上,想象当日坊子的繁华。那 160 余处德日建筑,经过修缮和重新打造,造就了如今的坊茨小镇。游人如织,从坊茨小镇漫步到坊子炭矿遗址,走过的这片土地,正无声诉说着历经百年的一切沧桑。
来源:《潍坊,奇好啊》、潍坊发布

感觉票价好贵。